观玉有感
张 军

时光一去不回,剩下一些零散的往事还残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怀旧,大约是人类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常常免不了回忆过去的事情。
查阅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后代墓中会出现前朝旧物,何以如此?一是作为财富永久葆有,二是怀旧思故,用以收藏。由此可见,古人亦同今人,多生怀旧之意。这件事在宋代发展到极至,我们今天去博物馆,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宋代物品有很多仿古之器,盖因追怀前朝之物,但又不易寻觅,故照其型仿制,以满足彼时人们怀旧的情愫。
今夜灯下,桌上放一件青白玉 麻姑献寿,清晚期的物件。麻姑神态安祥,发髻高耸,手执如意,衣袂飘飘,侧有一鹿,背托竹篮,内盛花果。
我们能知道最早关于麻姑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著《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为陵丘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东海行复扬尘也”。
这个故事讲东汉时期,有仙人王方平与麻姑相会于凡人蔡经之家。麻姑说,自得道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农田。刚才到蓬莱,见水又比去年浅了不少,算来距离下一次水枯还不到一半的时间,难道此地又要变为青山陆地吗?王方平笑着说,我听圣人们都在讲这件事,东海不久将复为陆地扬起尘土。成语“沧海桑田”与“东海扬尘”即出于这个神话传说。后经历代增删,麻姑作为长寿使者的形象逐渐确立,这个神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不少古代有关麻姑的艺术创作,以明清遗存最多。
通过这个神话故事,有两个有趣的发现。我们来看,其一,麻姑言见三次东海变成农田,当然这是一种文学创作,其中难免有夸大并附加了作者的想像,但是从中我们不免产生一个疑问,彼时科学并不发达,古人又是如何得知广大陆地曾经是海洋呢?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一个常识,地壳运动导致地球面貌发生变化。生活在那时的人们,是否就从一些事物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推测出地球曾经的演化呢?宋代朱熹在其著作《朱子语类》有言“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段文字证明古人己经发现了这一现象,并作出较为科学的解答。

其二,麻姑言道,刚才去了蓬莱,见水又浅了不少。这里提到一个地名,蓬莱。它位于胶东半岛,濒临大海,此地的神话传说数不胜数,其中我们熟知的八仙过海处,即发生在此地。
从战国到秦汉,神仙传说广为流行。《庄子道逍遥》有描述: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越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有两个大人物就特别迷信,秦始皇与汉武帝。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可是建有丰功伟绩,赫赫有名的帝王。人嘛,一旦站到了某种高度,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什么呢?渴望江山永固,渴望长生不老,也就是说渴望“永恒”。现在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跳越出这个规律,更遑论人的生命?当时秦皇汉武可不这么想,再加上某些方士在一旁推波助澜,极力怂恿,于是乎上演了一出出海外求仙的闹剧。
为什么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胶东半岛呢?首先我们看半岛地区三面环海,古代人没有地理概念,认为太阳自东海而升,世间万物皆赖此生存,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都存在着太阳祟拜,古人就想,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再者居住在海边的先民有时候会看到海市蜃楼现象,云雾飘缈间,仙影绰绰,宫舍巍峨,那时人们尚无法科学地解释这一自然现象,认为是仙人驾云出行,大海深处有仙山。古代诗词对此多有描述,“海外有仙山,归期多神变”,“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类似的诗句多不胜举。
生活在古代的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源匮乏,寿命普遍不长,人们又渴盼身体康健,长寿延年,苦求而不得,于是想像:在那遥远的地方,生活着长生的仙人。那里四季如春,那里鲜花常开,那里没有贫穷饥饿,那里没有疾病瘟疫……这是先民一种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不妨大胆推测,将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后世的人类能否跳出这个自然规律,长久而健康地获得永生呢?只不过到那时,仅仅一个地球恐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人类怕是又寻到了适宜生存的星球。我们串门走亲戚,先通过先进的通讯方式告诉对方“我去你家吃个饭”,然后搭乘星际飞船,等他刚做好饭,我们就从另一个星球来到了门口。
到那时,咱们现在所用的一切都变成了文物。那时候的人们,端详着我们今天使用的物件,如同我们现在看古代的文物,他们一定会猜想我们现在生活的场景,就如今夜灯下的我,面对着一件老玉,想像着历史上的那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