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卷着瓜果香,掠过戏台上的锦衣玉带,回旋在欢庆涌动的人群。8月23日,禹州市无梁镇曹楼村王庆福老人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大寿,子孙们为老人请来了戏班子,舞台搭在村子里,吸引了全村村民观看。伴随着声声问候和祝福,老人笑盈盈的,被幸福包围。


○百岁老人言传身教,好家风世代相传
8月23日一早,戏班子已在禹州市无梁镇曹楼村文化广场上开始吹拉弹唱,场面热闹非凡。舞台上,一段段经典戏曲被演绎得十分精彩。村里近百名乡亲都搬来小凳子,围聚在戏台前,看得津津有味。
8月23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曹楼村村民王庆福老人的百岁寿诞。老人的子孙们专门请来了洛阳小皇后曲剧团,从8月22日开始连唱3天,为老人祝寿,与村民们一起分享这个喜悦。舞台下,身穿大红色唐装的王庆福显得特别喜庆,儿孙们簇拥在老人身旁,乡亲们纷纷上前给老人送祝福,好不热闹。
“爷爷为这个家辛苦操劳一辈子,给他过大寿,让他高兴高兴,是应该的。”王庆福的长孙王海峰说,其爷爷有2个儿子,2个女儿,祖孙四代共39人。因为王庆福平时喜欢听戏,所以家人们很早就商量好等老人百岁大寿时给他个惊喜——请戏班子唱大戏。
“我们对父亲的孝,是他言传身教的结果,相信也会传递给孩子们。”王庆福的长子王结实表示,在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中,父亲自己吃草根和树皮,把口粮挤出来供养岳母和妻儿。“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家里的红薯紧着我们吃,父亲都是吃红薯皮充饥。”
对待儿媳妇,王庆福也是真心对待。王庆福经常劝说村里的老人们:“儿女好,不如儿媳妇好。我们老年人成天待在家里,她们才是我们的保护神,我们吃好穿暖全靠她们。”
在王庆福的言传身教下,其4个子女对待双方父母都尽心尽责,家里的老人们从来没缺过乱花钱。而孙辈们也夫妻恩爱,勤劳朴实。整个大家庭的成员们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和睦相处、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养生秘诀?水好空气好心态好
谈及王庆福长寿的秘诀,王结实挠了挠头说:“老人生活有规律,每天定时定点休息,吃饭不讲究,家里有啥吃啥,口味清淡,从来不吃保健品。”他想了想又补充说:“会不会跟环境有关,我们这个村空气好,环境好,水也好。我父亲每天6点起床后,都会绕我们村子转以转。”王结实一说,周围乡亲们都自豪地笑了。
王庆福居住的曹楼村北靠具茨山,空气很不错。村子里街道整洁,路灯明亮,一片片绿色非常养眼。
“我感觉老人之所以长寿,主要是心态好,每天都是笑眯眯的,他就是我们村里的宝藏。”村民曹长俊告诉记者,虽然王庆福已经百岁,但眼不花,思路清晰,身体硬朗,生活能自理。虽然这两年听力有所下降,但不影响交流。每天王庆福都会在村里和人交流,说说村里的老黄历,劝说村民和睦相处。2017年,村里有对小夫妻闹离婚,王庆福还主动上门劝说。如今小两口不仅婚姻美满,还懂得了孝敬长辈。
因为王庆福老人识字,读书看报是他日常的一大活动。老人说,自己喜欢看书、读报,为了不落后于时代,儿孙们推荐的书,他都会读。“他最喜欢看的就是《故事会》和《毛泽东选集》,还经常把自己中意的内容与大家分享。”王庆福的小女儿王冠芳介绍。采访中,王庆福老人不戴老花镜,用缓慢的语速,清晰地念出村“两委”发给他的祝贺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访中,有村民跟王庆福老人打趣道:“您比咱们新中国还年长呢!”老人激动地说:“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吃的好穿的好,每年还能领4860元补助,我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祝福祖国!”
○好家风、好民风,造就长寿村
曹楼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里现有60至79岁296人,80至89岁55人,90岁以上有11人(含2名百岁以上老人)。曹楼村党支部书记曹长法表示,曹楼村之所以长寿老人多,不仅得益于儿女孝顺,还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让曹楼村这几年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党的各种政策出台同时,我们曹楼村还开设了敬老助餐点,投资18000元购买消毒柜、餐柜等用品,接待本村16位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每个月老人缴105元,村里补贴105元,老人一日三餐都在助餐点解决,每餐都注重营养搭配,三天吃一次肉。”曹长法介绍。
此外,曹楼村在村中南北、东西主干道街道两侧,手工绘制了宣扬道德、美德的文化墙,制作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善行义举等内容的宣传栏。同时,每年三八妇女节,村“两委”还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美示范庭院”等评选活动,五一劳动节举办广场舞大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达到了传承弘扬好家风、营造好民风的效果。(肖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