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史,写文史
李全仁

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深感创作需要丰富的知识,尤其是社会知识和文史知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告诉我,仲宫镇邱家村存有毛鸿宾别墅,毛鸿宾曾在这里组织民团进行团练,建议我采写一篇介绍文章。但因我对毛鸿宾的身份一知半解,查不到确切资料,这篇文章没有写成;还有一次在西营镇佛峪村搜集到李慎修的传说,经我整理后,作品在《新聊斋》发表了,但一直不甚了解李慎修的身世,深感遗憾。后来《历城文史资料》第九辑《历城名人》出版,这时我才知道了毛鸿宾是历城人,清末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晚年曾回家乡组织团练,还曾率民团助官府抗击捻军对省城的进犯。对清官李慎修也有了较细了解。感到《历城名人》一辑在手,就能了解到历城自春秋至当代两千多年间的200多位名人。文史资料太重要了!从此努力搜集、学习文史知识,并练习写作文史作品。
1985年春天,我到党家镇搜集民间故事时,文化站长陪同我考察了殷士儋墓。见该墓非常完好,有墓园100亩(已成果园),有牌坊、部分围墙,有石狮、石马、石羊、石碑,其中严嵩撰书的石碑搭在水渠上做了小桥。我都记下拍下来了。不久,看到报上有一篇介绍殷士儋的文章,说“殷士儋墓荡然无存”。我立刻写了《殷天官和殷阁老墓》,在《齐鲁晚报》发表,这是我写文史的开端。1986年从民间发现“殷氏族谱”后,我又增添新内容写成《济南名士殷士儋》发表在《济南日报》副刊。
有一次我在党家镇刘家林村,搜集到一桩历史大冤案:民国十六年,从泰安边院流窜过来一股土匪,藏在刘家林二王山清风洞里,他们敲诈勒索“抬肉蛋”,几天就杀害了好几个人。被地主告发后,历城县长程洪甲派军队来清风洞剿匪时,这股土匪已闻风而逃。县长没抓到土匪就抓“勾结土匪”的人,共冤杀了15个人,全是回民,尸首挂在大路旁不准收尸,有的被狗吃了。我认为这是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写成稿件《清风洞大冤案》在《济南文史》发表。从此这件流传在民间的历史大冤案有了文字依据。
为了学习文史,积累资料,我每逢出差或旅游,总要千方百计购买图书或资料。有一次单位集体到西安进行文物学习考察,我不失时机的记录、拍摄和购买图书资料,有的虽不是正式出版物,其研究成果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尤其对武则天的研究,史书上从未记载的她的乳名都被考证出来了。回来后我根据这些资料,写了《武则天的乳名和仪容》、《乾陵无字碑之谜》、《乾陵61尊无头石像之谜》等十多篇有新意有说服力的文史作品,在多家报刊发表。
1991年4月2日,某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济南‘神童’江希张》的署名文章,通篇全是贬意,说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和他的生平一样,早已淹没无闻。还说北伐成功以后,张宗昌等人逃往东北,江希张也去了东北。所谓“神童”,昙花一现,不知所终。这与事实大相径庭,我觉得有必要加以澄清,让读者知道一个真实的江希张。我根据江希张的自传文章和《历城文史资料》对他的采访介绍,写了《‘神童’江希张及其下落》寄给该报,这家报纸却不肯登,我改寄到《山东青年》杂志发表。
在《历城文史资料》第四辑中,有一篇《李祖年及其反洋教斗争》,我看了以后才知道,我们历城县官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义和团运动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我想专写他参加和支持济南义和团运动的事迹。原作者刘晓焕是省社科院研究人员,我给他通了电话,又到他家拜访,当面谈得很详细。我回来后,他又寄来补充材料。我写成《历城知县李祖年与济南义和团运动》,二人联名在《联合日报》发表。我写本文还有个用意,就是提高历城在济南的历史地位。
在《历城文史资料》第二辑中,我看到一篇何占元口述的《皇亭打擂的风波》,说的是17岁的小徒工何占元,在擂台比武中,把不可一世的武林霸王—韩复渠的保镖兼手枪旅总教官乔万鹏一举打下台去,以及以后的遭遇和经历。我看了感到该篇富有故事性、传奇性,是搞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时何占元先生已经病故。我到党家庄采访了他的夫人张国瑶和两个儿子。他的大儿子何俊五也会武术,对父亲的一生介绍得很详细,增加了新内容,突出了传奇色彩和爱国情怀,连他祖父的故事都讲了许多。我又借去苏州开笔会的机会,顺便到南京蓝旗街采访了何占元的表弟于龙华。何占元的表叔是南京金陵大学武术教授,何占元逃避抓捕跑到南京后,曾与表弟一起在南京练武,在全国运动会上拿冠军,而后考上国术馆教授班,毕业后成为中央军校教官,而后投入到惨烈的抗日战争。资料充实后,写成传奇故事《擂台风波》,在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发表。后来又缩写成纪实散文《武术家何占元的传奇人生》,发表在《春秋》杂志。《擂台风波》还被济南伊斯兰协会选编在《济南回族武术》一书中。
对于一些有故事情节又有深刻含义的历史事件,我也用自己的理解、构思和语言写出来。例如配合反腐倡廉,我写了《清官李毓昌之死》、《腰斩主考官》等,都是皇上亲自过问的反腐案件。报刊很乐意编用。还有,我亲自经历过的大事件,我都如实记录下来,如《大炼钢铁的日子》、《票证年代》、《走过一九六六》、《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等,将这些资料供后人参考研究,也是义不容辞的。
我的家乡——历城区南高而村,是鲁中军区命名的“抗日模范村”,我除了少年时有一部分亲见亲闻亲历外,长大后还采访过许多老民兵老干部,积累了丰富资料。从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起,我陆续写了该村抗战事迹的纪实作品20余篇,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还被多家出版社编选出版,使革命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全仁,男,1937年7月生于济南市历城区南高而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做过铁路勘测设计工作,在国家困难时期响应号召回乡支农,当过生产队长、公社文化站长。改革开放后长期从事社会文化及文博工作。自1956年2月起发表作品,先后在全国80余家报刊发表各种体裁的作品200余万字,有260余篇作品被各地出版社编入40余种选本,20余次在全国及省、市获奖,并发表摄影书画作品160余幅。出版个人专著《阴阳桥》、《回民武侠常四把》、《岁月风铃》、《桃花峪恋情》、《神州夜谭》、《泰山情怀》、《卧龙镇》等九部,主编文集多部。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历史学会会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顾问等。业绩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等多种辞书。专业技术职称副研究员,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