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乡韵九章之三——柴禾
刘 军

民以食为天,食以熟为上,熟食,须用柴禾。山野之乡下,农人舍不得用电、煤,往往靠山用山,所以柴禾便成了农人做饭烧水的主要什物。故乡下农人家中必备柴禾炉子,拾柴禾亦秋季农闲时之必修之功课。
午后,妯娌相约,往山上拾柴禾,至人迹罕至之地,丘陵土坡之处,拿一镰刀,削陈年荆棵,姆指粗细山野榆---,就地用山藤葛条捆扎,则一个直径近米柴禾割完,如是反复,一个二个三个,天色渐晚,加把劲再割一个,个高力大者,用两头加铁尖一扁担挑至山脚,个小力衰者,或背或扛,运至山下,置小推车之上,暮色已深,始沿山路缓缓下行。前不见路,又是下坡,推车者须前膽后顾,时刻小心,方能安全至家。倘若一不小心,车歪柴倾,滚至山沟,则须重新背上捆扎,小心运至家门前。不几日,则见各家门如小山一样的柴禾堆隆起。我家门亦不例外,柴禾堆比别家都大,更高。
秋假时至,硬柴吾等砍不来,只得割点xu an柴禾(方言,引火用之一黄草杆),吾家弟兄二人偕叔家之弟、妹,拿一麻绳,手执镰刀,边玩边割,专捡粗壮黄草割,半日一大捆,费九牛二虎之力背至家门,得父母夸,心中甚是高兴。若割草时遇蚂蚱、蝈蝈之类,则兴更浓,逮之,油炸,则家中桌上得一荤腥之菜,皆喜。彼时吾从不食,为己对此物过敏也。然亦有伤心之时,若不小心,手指触镰,鲜血直流,疼痛感不能口述,怒火中烧,扔镰欲回,行几步,仍回复执镰,想:如此回,家人恐嗤笑,弟、妹心中形象尽毁。忍痛仍割一大捆背回。至家中,母用酒消毒,缠一棉布,缝衣之线系住,数日愈合。彼时,亦常见母亲之手指用布包着,仍不辍家务,甚是感动。
雪毕,院中扫一空地,砍刀一柄,木墩一个,手起刀落,柴禾成段。粗者父用铁锯锯之,果木,荆棵,野榆,不一而论,一堆堆,整整齐齐。
彼时,觉饭亦香,用果木烧饭,饭亦有果木之味,用荊条烧饭,其亦有荆之香。今思之,想:勤劳之农人,时时劳作,日日辛苦,饭定每餐香,虽饭疏食少,然心中无愧,自食其力,足矣。

【作者简介】刘军,中学教师,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喜欢读书、写作,近几年累计写作诗歌、散文、小说20余万字,在报刊杂志发表数万字,2016年获历城区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QQ:45026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