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伴随着震耳的汽笛声,车轮与铁轨共同演绎“咣当、咣当”的协奏曲,从车窗探出脑袋的人们开启了时光之旅。
粗犷的汽笛声,“咣当、咣当”的绿皮车穿越在祖国的千山万水。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年轮,更承载着许多人的青春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中,从河南省最长的窄轨铁路禹郸铁路(禹州至郸城)、文峰路旁的小火车站,到京广线上的一等客运站、甲级货运站许昌火车站,到许昌第一座高铁站许昌东站开门迎宾,再到郑万、郑合高铁即将于年底前投入运行——许昌铁路建设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几十年来,许昌的铁路里程不断增加,列车时速不断提升。许昌,从一条铁路贯南北,变身为“米”字形高铁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
那么,在岁月的长河中,许昌铁路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百年历史:首个工人工会诞生在铁路线上
铁路是人类科技革命最重要的产物之一,许昌大地也深受铁路带来的“恩惠”。
那么,许昌的铁路从何“起源”?60多岁的贺根生是许昌火车站的一位老员工,他告诉记者,自1897年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陉山支线修建,许昌就开启了轨道交通的新时代。
1900年,卢汉铁路更名为京汉铁路。1904年,京汉铁路全线贯通,许昌段(清代许昌为直隶州,称许州,下辖长葛、临颍、襄城和郾城)共辖98公里,自长葛官厅北入境至郾城南出境,设和尚桥车站(今长葛火车站)、许州车站(今许昌火车站)、临颍车站、郾城车站(今漯河火车站)4座火车站。
“铁路还‘孕育’了许昌最早的工人阶级,组建了第一个工人工会。”贺根生说,1922年春,许昌车站开始筹建工人俱乐部。当年8月10日,许昌车站工人柳胜友代表车站参加了在郑州召开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二次筹备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京汉铁路总工会章程(草案)》,决定将原先的车站工人俱乐部改为分工会。许昌车站分工会就是在原车站工人俱乐部的基础上组建的,这是许昌境内最早的工人组织,也是京汉铁路16个分工会中的一个。
《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九卷记载,1948年许昌县车站改名为许昌火车站,隶属郑州铁路局汉口铁路分局管辖,1953年归郑州铁路分局管辖。
此后的60多年中,许昌火车站又历经多次改造:1988年5月,对站区老站场线路进行改造、扩容,站场线路由8股道增加为10股道,站内正线和到发线全部延长到1050米以上;1990年对站区进行电气化改造,结束了人工扳道的历史;1991年新建南货场;1994年新建旅客候车厅3500平方米,扩建站前广场1万平方米,延长站内旅客地道30米,把地道口引到车站广场;2000年建成总长422米、宽10米的站台风雨篷。

窄轨铁路:“颠簸”在时光中的怀旧之旅
曾几何时,奔波在禹郸窄轨铁路上的小火车对豫东、豫中的人员、货物往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沿线几代人的记忆。如今,许昌小火车站所处的位置“变身”为地产项目,昔日的喧闹早已不见踪影。
20世纪60年代,郭国军开始在禹郸窄轨铁路上工作。在他的印象里,那时的许昌小火车站一带基本都是农田。“先建起了草庵,后来慢慢建起了南货场、站房、行李房等配套设施。”他说。
河南地方窄轨铁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进入建设高潮。闻名至今的禹郸窄轨铁路1966年始建,地跨许昌、周口,是中原大地上重要的客货运输纽带。禹神窄轨铁路(禹州至神垕)则是禹郸窄轨铁路的延伸线,建于1972年,只办理货运业务。
随着全国铁路建设逐步升级为1435毫米的标准轨,窄轨铁路逐渐停用。
禹郸窄轨铁路分为东西两线,郭国军对铁路线上的很多隧道、桥梁都印象深刻。他最为钟爱的是清潩河大桥,这座大桥位于禹郸窄轨铁路许太段,因距离许太段起点接近三公里,又被称为“三公里大桥”。时至今日,他闲暇时还会骑上自行车,到“三公里大桥”上转转,看看自己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
2004年2月中旬,铁道部高级专家组对许昌至禹州窄轨铁路进行了考察、评估,认为许昌至禹州窄轨铁路改建工程的建设条件已成熟。2009年6月14日,禹亳铁路准轨改建工程许禹段开工典礼举行,标志着许昌小铁路开始“脱胎换骨”。未来,它将变成涵盖11个县(市),西接焦柳铁路、中连京广铁路、东通京九铁路的交通“新干线”。

许昌火车站:几经修建,成了许昌繁华路段的代名词
许昌火车站客运计划员陈燕,已在铁路上工作了近40年。陈燕回忆,20世纪80年代的许昌火车站站房,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站房,是一排仿苏式红顶单层瓦房,没有独立的售票厅,售票窗口就设在候车厅内,售票区约占整个候车厅的三分之一。候车厅内没有卫生间,只在站前广场南侧设有一座公共厕所。站内的取暖设施也很简陋,每年冬季,整个车站只能通过一个烧煤的大铁炉取暖。
20世纪80年代,许昌的铁路客流流向以北京、广东及西北地区为主。那时,许昌火车站的客源地非常广,西至平顶山鲁山,东至安徽界首,都有人来许昌坐车。当时,春运单日最高旅客发送量已达8000人次,受候车厅面积限制,旅客们都在广场上候车。
如今,许昌火车站几经提升改造,成了许昌一座地标性建筑,也成了许昌繁华路段的代名词。
除了许昌火车站的“蝶变”,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2000年以后的中国铁路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提速。途经许昌的京广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最繁忙的干线。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进行了6次大提速,其中5次都涉及京广铁路。提速中,铁路的质量越来越高,机车、列车车底的型号越来越多,舒适性也越来越高。
“20世纪80年代,普通列车的运行速度为60km/h,特快列车也不过80km/h。”陈燕介绍,许昌火车站至郑州火车站的距离为86公里,列车运行速度不高,加上避让等因素,从许昌到郑州往往需要两个小时。历经几次提速后,列车运行速度大大提升,特快列车将许昌至郑州间的运行时间压缩至40分钟。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有动车组列车在许昌火车站停靠,京广铁路郑州火车站至许昌火车站间的运行时间仅为30多分钟。
时间在变,窗外的风景在变,唯有初衷不变,一切只为更美好的出行。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由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每种机车的产生与应用都是其所处时代最高科技水平的体现。高速铁路,直接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
被火车拉动前进了100多年的许昌大地,在2012年开启了“高铁时代”。纵贯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广高铁,撑起了许昌的“高铁脊梁”。如今,坐在风驰电掣的高铁上,与相距千里之外的地方进行“时空转换”,许昌市民早已习以为常。

“零距离换乘中心”的核心组成
2012年9月28日,京广高铁郑武段开通,许昌东站也随之投入运营。该站属中型客运铁路旅客多层火车站,建筑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旅客流线为下进下出,设计高峰小时发送量为3128人次,目前建有2台5线(包括2条正线和3条到发线)。
走进许昌东站27米挑高的候车大厅,5217平方米的巨大空间内没有一根“碍眼”的柱子,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驱散了旅客即将面对旅行的焦虑感。
值得一提的是,许昌东站为适应高铁运输需要,采取自助式检票进出站。20米宽的进站口设有8个检票闸机,14米宽的出站口设有6个检票闸机,在客流较大时依然能够保证旅客平稳快速进出车站。
另外,许昌东站站房西侧为站前广场。站前广场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上面积为85000平方米,地下空间的总建筑面积为37000平方米。
早在车站建设之初,许昌市相关部门就与铁路部门结合,高标准设计和规划了以许昌东站为主体,包括新郑国际机场许昌候机楼、许昌汽车客运站以及公交枢纽站、出租车站在内的零距离换乘中心。其中,新郑国际机场许昌候机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1464.3平方米,为乘客提供除了安检以外的购票、发货、领登机牌、托运行李、乘坐巴士直达机场等快捷服务;许昌汽车客运站总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按照一级客运站的标准规划建造,设计日均发送旅客1.8万人次;公交枢纽站和出租车停车场分居站前广场的南端与北端,公交枢纽站占地面积为8400平方米,有5条待发车辆通道,20个待发车位。
除配套设施外,许昌东站也苦练服务“内功”,于2013年春运起在候车厅内设置了香荷服务台,为旅客提供车次查询、行程设计、重点旅客进出站协助等服务。

小城市有了进京始发高铁
北京一直是许昌长途客流的最主要流向。长期以来,许昌铁路的进京运力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普铁时代”,进京车票更是紧俏。京广高铁的开通虽然缓解了“进京压力”,但进京车票紧张的现象仍会出现。开行一趟进京高铁始发车,成了许昌人期盼已久的事。然而,争取始发列车的历程艰辛而坎坷。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2013年9月1日,许昌东站开行G6916次(许昌东—郑州东)列车。该车每天先到达郑州东站,再以编号G90次开行至北京西站。G6916次列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许昌旅客的“进京需求”。
2014年12月10日起,全国铁路运行图再次调整,许昌至北京的高铁始发车正式以统一编号纳入日常开行的铁路运行图,即G568次(许昌东—北京西),成为许昌首趟真正意义上的进京始发高铁。
2017年7月,G568次列车停运。为满足许昌旅客的出行需求,相关部门于2017年9月29日起开行了G562次(许昌东—北京西)列车。此外,G1808次(许昌东—上海虹桥)列车也于2016年11月10日起开行,结束了我市无直达华东高铁的历史。
“2019年1月至8月,许昌东站日均客流量达到7082人。其中,6月9日,许昌东站日发送旅客10205人,创日发送旅客最高纪录。”许昌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G562次(许昌东—北京西)和G1808次(许昌东—上海虹桥)两列早高峰列车,是许昌东站日发送客流人数较多的列车,节假日经常满员。


许昌区位优势更明显
“对于生意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不希望把太多时间花在路上。”市民王国强说,2012年之前,他每次都是开车去北京、上海、徐州等城市,想走就走,不用担心车次和车票问题。但是,开车赶路很辛苦,有时候路远,就得几个人轮流开。现在一张票直达目的地,乘车时间三五个小时,省钱、省力更快速。
在我市从事青少年机器人培训的王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遇上紧急事情要乘飞机去北京,光去机场就要耗费一个半小时,还要提前半小时换登机牌,前前后后要花5个小时左右。高铁开通后,坐上高铁三个半小时就到北京了,而且乘车手续简单,邀请客户来参观、洽谈,邀请专家来讲课、培训,都方便多了,而且比较舒适,可以随到随走。”
从“小蛮腰”到春秋楼,从岳麓山到黄鹤楼,从东湖碧波到中原福塔……飞驰而过的高铁让许昌区位优势更明显,广州、长沙、武汉、许昌、郑州等沿线城市不再遥远。
同时,高铁不仅带来了新的出行方式,而且成为许昌战略新名片。从地理经济的角度讲,一个地方的交通规模有多大,经济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我市零距离换乘中心不仅将实现多元交通方式的集聚,还能实现经济层面工业、服务业的集聚。
“纵贯我国南北铁路交通大动脉的京广高铁,以许昌东站为依托的零距离换乘中心带来辐射效应的三级跳,即对许昌辖区的发展刺激,省内‘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都市圈’的物资流动和省外‘两小时经济圈’的经济交流。”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许昌东站对我市商贸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商人乘高铁来许昌将更加方便,人气的集聚将带来产业的集聚,进而带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升级,体现出产业集聚的优势,有助于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张铮 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