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总是这样红
作者/李生联

这是晚年的享受。一群不甘寂寞而多才多艺的退休老人们,走出尘封的家园聚集在一起,重行整理生命的五线谱,他们站在人生的高端吹拉弹唱,奏响一曲曲动听的“河湟花儿”,任凭待落的夕阳进入黄昏,却挥洒着暮年的潇洒自如。
老人们自发组建的这支乐队里,有民间艺人也有来自不同岗位的退休人员。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七十左右,最小的五十出头。

在风和日暖的季节里老人们随意选择最简陋的地盘,亭台街头、露天广场、草坪营地,余辉下的小道上盘腿而坐,天地之间便成了他们展示风采的舞台。他们没有时间的局限性,想唱就是一整天,风雨无阻,他们的乐队虽然比不上美丽天使贝亚德的乐队那样隆重,但招来的过客不雅于高朋满座的大剧院。
一把把陈旧的二胡和三弦弹拉河湟“花儿”一曲曲,那悠扬清脆的三弦和音从丹噶尔城腹地轻吟蔓延,优美的曲子引来无数的追歌者,哪里有歌声:那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气氛,哪里有歌声:哪里就有歌迷来捧场。

能歌善舞的游客们不约而同的加入到老人的行列,这些游客毫不拘束,随着音乐的节拍,围着老人们拉起圆圈踏歌起舞,民间男女歌手大显身手,那优美婉转的歌喉,犹如山间百灵在蓝色的天宇下响彻四方,歌手的天籁之音来自乡下的厚土深处。
流传千年的民间青海方言,如一首首筛选的精美台词,蕴藉着深深的内涵。“阴山里长下的红瓢儿,阴山里长下的杏儿,请阿哥住到对门儿,给尕妹哈当一面镜儿”。“八仙的桌上落尘土,手拿上鸡毛掸掸了,旁人的家里受寒苦,清眼泪不由得淌了”。这些幽默的民间青海方言,足以像一顿丰盛的美餐回味无穷。河湟“花儿”是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山歌。多少诗人、文字家、民间艺人为传承“花儿”的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编排、费尽心血。“花儿”的确有它的魅力所在,丹城街头的游客们少不了谩上一段“花儿”。你仔细听无论是乡间小路,田埂地头,歌厅酒吧,茶园山庄、公共汽车上,还是“六月六”的“花儿”盛会上,那些民间脱颖而出的歌手,百唱不厌的“花儿”曲调在萧瑟的秋季空阔辽远,旷野中回荡。

山歌的魅力让你其乐无穷,那声音的力度感动你无法回避,足以称得上千古绝唱,且不妙哉也!一首首爱情“花儿”情歌,在老人们的和弦上好似点燃干草垛的火点,引燃血液沸腾,抵达游客的心灵门扉,那悠远即失的“花儿”情歌中仿佛一对对惜春的少男少女,犹如夕阳下的彩蝶环绕山水之色涉水而来,稍串串水珠四溢的微笑在爱河中涤荡。
在时光的旋律上倾听一曲曲动听的情歌“花儿”,让你不由牵动宁静的心绪,一份份莫名的相思,牵挂层层削落你的思维空间。如诗的“花儿”奏响丹噶尔长街,安然之极,遥远之极。
作者简介:
李生联,青海海北州海晏人。74年毕业于海北民师,小学高级职称,2001年退休,喜欢文学音乐书法。作品发表在省内外各类报刊杂志上,获过各类大奖,采写人物十多万字,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插图,配乐:杨永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