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花开有声落无声
——致我们无处安放的乡愁
文/鱼米栀
十年前老家伯父来电说老家的房子倒了,爸爸在那天的日历上写到:第一套房子,生于1978年卒于2008年,土坯房。
我九岁离开故乡。那时还是个黄毛丫头!十年前我而立有余。我不知道彼时父亲的乡愁长啥模样;在看到父亲的笔迹后我又猜想了好久。九岁那年进城我们全家住在一栋工程师楼里:总共八户人家。前面一栋五层楼的是普通工作人员宿舍;后面一栋三层楼的是家属楼;我们这一栋在中间。大门从侧边进去:算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子。我们在这里住到1998年房子拆除,之后又在原地建起来两栋六层楼的集资建房,还是一个四合院的模样。
我对这栋两层楼的房子有多年的记忆:1981年住进去一直到1998年推开重建。四合院里有很多与我们家庭一样的大家庭,每户人家都有三五八个娃,算起来与我们上下年龄的孩子有五六十个,热闹得很。谁能想到:从这个小四合院里走出来这么多知名人士——地方名流或者在异地他乡混得好的有很多。我猜想:这必定与我们住过的这个四合院子有关!风水先生曾经打我们院子走过就留下了类似的说法。尽管后来重建,这里还是围成了四合院。所以,在我们这群孩子的心里,这个承载了我们将近二十年的记忆的小地方应该算作一个小小故乡吧!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崽,一晃而过了几十年。这些年里我住过单位宿舍,租过房子,再到最后自己买了房。起起落落中手上也有过四套房子:都是商品房。一套送人一套卖一套出租一套自住——最后留在自己手心里的也就剩下两套了。心酸痛苦是我们70后依然尝过甚至尝遍了的滋味过往!心有所属最终落实在自己的家与窝里!每一个住过的地方院子我都视其为老家!自然,每一个老家都记载过我的生活:那份过往现在回忆起来,可能也算是乡愁吧!
自长大后,院子里的小伙伴们都各自散去,有的在祖国首都,有的在海南三亚,有的在江浙一带,有的甚至去了新疆西藏。自然,更多人留在了老县城里。街上偶尔遇见还会很热情地打招呼拉家常。依稀可认的脸盘子还是当年我们各自的模样!
五年前老家堂哥来电说想在我们老家的宅基地上做房子。我曾经惆怅万分失落万分!因为地方风俗或者别的,我们的老家至此终年竟是永远都不存在了!乡下生活无疑是我最没有记忆的所在。但是不代表我们就没有这份淡淡的乡愁啊!老家就像回不去的过去那样,永远消逝在我们的父辈及我们辈的记忆里了!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乡愁,反正我是有的!
父亲母亲住过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也住过三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几个地方我统统称之为“家”:离开了家,就会有“乡愁”!我常常想,像我这样恋家的人根本就不用出远门:家在哪心就在哪儿。虽然我时时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诗与远方。可是,在那到不了的地方和看不懂的诗面前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家里!我不敢独自出远门是家族里头公开的秘密。不出门我就是天下!走出家门走出小县城我就是懵瞎。。。
记得初中时我们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老师告诉我们说这是一个海外游子的乡愁。我那时就想:幸好!我们没有离开祖国,我们应该是没有乡愁的啦!现在想来,那时真是幼稚!再后来读琼瑶读三毛读金庸读余秋雨读毕淑敏读仓央嘉措读纳兰性德,我才明白以前自己太天真!后来我又读了一些杂书,正史野史都看,志怪悬疑也看。甚至于在读到尼采黑格尔伏尔泰高尔基等等老外们的作品时也有想过他们是否也会有乡愁的疑惑。。。不知道该怎么界定一份“乡愁”。在我有限的学识里头记忆深处我感觉最深刻的是:我的心在哪里?我的思考在哪里?我的灵魂又在哪里?也许,弄懂了这些,你大概就可以猜想得到:我的乡愁概念是什么了。
其实我很想把自己记忆深处的所有与乡愁有关的一切罗列出来,但是我不敢,我怕有卖弄之嫌疑。听人说过:花开,是有声音的;花落,却是悄无声息的。我不确定这些人拥有怎样的一种情愫:而我,无疑又是既敏感又大条的。我想,那是因为:我会选择性地记忆,和选择性的失忆!
好吧,乡愁不聊也罢!存在就是美好!我的乡愁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假设有,请你悄悄品读这份花开有声落无声的诗意吧!我相信:你的一切美好都是你最初的模样!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