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淼之龙
究竟建设什么样的诗体,才能符合现代生活:的探索
——《文艺报》2019·8·30吴欢章论文节选

吴欢章
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教研室主任及校、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及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秘书》杂志主编。曾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校优秀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诗体是诗艺的重要载体,究竟建设什么样的诗体,才能符合现代生活:的探索。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种历史的趋势。一是自由体新诗的探索。五四新诗革命,主张诗体“大解放”,借鉴外国诗歌的诗体,创建了自由体新诗。这种诗体运用现代口语,分行排列,不讲平仄押韵,不拘字数整齐,只强调语音的自然旋律和情绪的内在节奏,自由奔放,纵横驰骋,能较好地表现现代纷繁的生活和现代人复杂的思想感情,逐渐成为现代中国诗歌的主导形式。但它在发展中也派生出自由散漫的弊端,使散文美蜕变为散文化,导致诗意的淡化和丧失。二是格律体新式的探索。为防止和纠正新诗的散漫无章,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提出新诗须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主张节的整饰,字的均齐、音顿的和谐,以此来建设格律体新诗。在这种诗学理论影响下,曾经产生过不少艺术成果。延续这种诗学脉络,到50年代诗人何其芳又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以有规律的韵律来增强诗的节奏性。虽然起起伏伏,但对格律体新诗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验一直后续不绝,近期重庆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的成立,就是这种历史趋向的一个新的例证。三是民歌体新诗的探索。从五四时期起,以刘半农、刘大白为代表的诗人,就强调向民歌学习,尝试创作了一些带有民歌风味的新诗。30年代以蒲风和任钧为代表的诗人,也向民间歌谣学习,创作了不少大众诗歌。40年代以后,以李季、马凡陀为代表的诗人,更是有意识地汲取民间诗歌的养料,使民歌体新诗出现了一个繁盛期。这种诗体,运用大众口语,立句建节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律,刚健清新,浅显明快,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还有一种是半格律体新诗的探索。这种诗体处于自由体和格律体的中间状态,虽然每行字数略有参差,但四行一节,双行押韵,既自由又有所节制,诗人易于掌握,读者乐于诵读。半格律新诗在百年新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每个诗人都写过这种诗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