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正在建‘火车’主题公园。按照实物比例焊接的老式火车头听说很快就要运回来了。”5月15日,在蔡姚公路与榆林村新修的村道交会处东南角,长葛市后河镇榆林村后备干部赵志杰对新修的公园充满期待。

顺着村道向西,街道两旁的房屋墙裙统一用红黄相间的瓷砖进行装饰,绿化带内挂满硕果的核桃树以及小叶女贞、桂花树等绿化植物,将榆林村装扮得格外漂亮。行走百米有余,名为“红石东路”的整洁道路由南向北延伸,可以前往榆林村正在打造的陉山地质公园。
向北不远有一座桥,桥下是南水北调的丹江水,清澈的水流宛如一条玉带向远方延伸。过桥不远,是一座污水处理站,旁边还有一座别致的公共卫生间。赵志杰说:“现在到陉山地质公园玩的游人越来越多,卫生间是为村里发展旅游的必备设施。春节前,电影《血战许昌》在陉山拍摄,每天来看热闹的有两万人。”
交谈中,一条一米多宽的铁路呈现在眼前,冯家门到了。“这条铁路是原来陉山开采红石时向外运输石块儿的专用铁道。” 赵志杰说,在陉山地质公园入口处,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正紧张施工,紧挨着游客服务中心的是电影《血战许昌》的拍摄地,通过铁丝网可以看到里面的小钢炮、军用帐篷、绿色油桶,以及不远处的几个炮楼和碉堡。来自附近娄村娄裕华今年82岁,正用手机拍摄里面的场景。陉山地质公园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他前来游玩的次数也多起来。

沿着水泥路向里走,有两个被青石栏杆围起的池塘,是之前采石坑蓄水后自然形成的景观。陉山地质公园中心位置,是一个占地有数十亩创业湖。湖内,碧水涟漪,时有水鸭潜水。岸边,有数艘小艇,可供游人玩耍。创业湖一侧的数百棵枣树,底部枝干粗壮,可以想象开花时繁花似锦、蜂蝶嗡嗡的美丽场景。
在创业湖边,护栏上固定着一个大喇叭,喇叭口对着湖面,旁边写着“喊泉”字样。这是附近村民投资数十万元建成的声控喷泉系统。游客对着话筒大声吼,可以启动湖中心的喷泉,声音越大,水柱越高。
来自长葛市区的韩九如和老伴孟改琴多次到陉山地质公园游玩。对他们来说,到这里不仅能呼吸新鲜的空气,还能重温流逝的岁月。“这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孟改琴高兴地说,1958年,她在长葛市一中读书,学校组织学生到陉山采集红石,大家用锤子把开采的石条敲打成拳头大小的石块儿,一共干了1月零3天。眼前的创业湖,就是当年的采石坑。故地重游,中学时的劳动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

“在榆林村,火车道、火车头、陉山红石是独特的风景。”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说,陉山红石质地坚硬,是铺设火车轨道的绝佳材料。1897年,比利时人在榆林修建了陉山铁路和陉山车站,把陉山的红石运到各地。抗日战争时,陉山火车站和采石场被日军占领。这片土地曾见证了屈辱与荣耀。
到榆林旅游,陉山火车站值得一看。这里有多条铁轨交会,一侧停放有两节废弃的客车车厢。铁路以北是火车站旧时房屋,很具有年代感。再向西走,是一处百米长、三层楼高的采石场自流台。自流台上面有小型火车运送石料,下面有几十个洞口,每个洞口用钢丝系着一个自翻斗。当火车驶入自流台下面时,每个翻斗对准一个车厢,上面的红石可以自流到车厢。整个自流台看着十分壮观,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忙场面。
顺着当年的采石场向陉山山顶走,可到达春秋时期郑国宰相子产的墓地。站在山顶环视四周,是另一番风景。
“我们成立了长葛红石旅游公司,目前已经开始运营。”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说,榆林村将重点打造陉山地质公园,开发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村里在建的“火车”主题游园预计6月底竣工,乡村旅游将成为榆林村实现振兴、增收的新途径。

位于长葛、禹州、新郑三地交界处的榆林村,道路平坦,村容整洁。与大山深处散落的民居相比,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村。
其依陉山而居。陉山的红石,陉山的火车,陉山的传说故事,构成了村庄无可替代的文化与地理资源。
榆林村早期的村民就在陉山就地取材,用红石建房、围墙,村庄也因红石而生。子产以红石为墓,火车以红石为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榆林秀美端庄的底色,而百年火车站和半个多世纪前的采石场,以及如今的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将历史与现实串联起来,已成为村里发展旅游的珍贵资源。
如何让榆林这个偏僻的村庄在脱贫路上富起来、美起来,一直是全村群众的期盼。2016年,榆林村被确定为省级旅游扶贫村,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村庄振兴的一条新途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级政府、单位多次到该村调研指导工作,围绕如何帮助村民脱贫,尽快让榆林富起来、美起来,献策出力。
陉山红石的坚韧精神激励着更多的村民踏上乡村振兴的新起点。这里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文明、更富裕。(郝晋 黄增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