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城市办会展,就相当于一架飞机在这座城市上空撒钞票。”这是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对“会展经济”做的生动比喻。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经济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度、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1年,“花博会”开办;2002年,禹州“药交会”恢复;2004年,首届“中国钧瓷文化节”开幕;2007年,开始举办“三国文化周”。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许昌的会展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它仅擦亮了城市名片,展示了许昌“诚信、包容、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而且助推了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了许昌的城市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我市“会展经济”驶入快车道
“那时候的‘花博会’和现在没法比呀!”9月4日,忆及18年前的首届“花博会”,鄢陵新科园林负责人、古桩蜡梅制作技艺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于发科感慨不已,“那时候的会场就在陈化店,和现在比起来,那时候就是摆地摊儿!”
那时候,一切才刚刚开始。“展会”像花农在地里种花木,“想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时针向后拨不到一年,2002年5月,禹州“药交会”恢复举办。
禹州“药交会”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末发展至鼎盛。明初禹州正式成为官办药市,是当时全国四大药都(禹州、亳州、安国、樟树)之一。
从1983年起,担任禹州中药业同业公会会长的朱清山同禹州多名有识之士及中医药行业从业者一起提议恢复和发展“禹州药会”。 禹州“药交会”恢复后,朱清山曾多次表演中药传统切工“百刀槟榔”技艺。
“恢复的不仅是会,还有技艺和产业,更有传统文化。”他说。
相比于“花博会”和“药交会”,“中国钧瓷文化节”的诞生颇显曲折。2004年11月17日,首届河南省中国钧瓷精品展评会暨钧瓷艺术研讨会在禹州市举办。
“这就是‘中国钧瓷文化节’的肇始。”孔家钧窑总经理、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孔春生回忆,2005年改叫“第二届中国钧瓷文化宣传周”,2006年的11月,正式更名“中国钧瓷文化节”。
2007 年6 月1 日,首届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周开幕式在市区春秋广场举行。当年,“红透”央视的著名学者易中天和王立群在许昌开讲坛,畅谈三国文化,成为许昌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
“……河南我不能不来,许昌我不能不来。”第一次来许昌的易中天坦言,如果没有曹操迁都许昌,就没有三国,也就没有他在央视的“品三国”。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许昌“节会”叫响全国
18年前的于发科不曾想到,他们种下的一棵棵花卉苗木,如同埋下的一颗颗人生“彩蛋”。这些“彩蛋”不仅给了未来的自己诸多惊喜,而且发芽、结果,滋长出另一个世界。
“2001年,我承包了100亩地,现在变成了400多亩;2001年,我的全部家当,不过几十万元。现在,光地里长的、盆里栽的,不给我2000万元,我不卖!”于发科说。
而 首届“地摊儿式”花木展会从鄢陵县陈化店镇花木会展中心出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最初的区域性交易博览会发展到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和精彩故事。
“花博会”的成长之路,几乎是我市展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自禹州市的数据显示,已连续成功举办11届的“药交会”,每届参会客商都在1000人以上,涉及20多个省、市,累计成交额超过600亿元,成为中医药产业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7年9月29日,在禹州举办了9届的“中国钧瓷文化节”,终于回到“窑火千年未灭”的钧都神垕,在新落成的神垕钧瓷文化主题公园,第十届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在本届文化节期间,在世界各地钧瓷文化爱好者的见证下,“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被重新诠释,“小窑匠、神彩儿”等IP崭新亮相。
今年,第十一届“钧瓷文化旅游节”将如期开幕。“让钧瓷走向世界,让世界向往神垕!这是神垕人的夙愿,这是钧瓷人的夙愿,这也是振兴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孔春生说,连续十四届主持创作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的孔家钧窑,通过“钧瓷文化节”一步一个台阶,引领了当代钧瓷艺术发展,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2019年4 月10 日至16 日,一年一度的三国文化旅游周如约而至。4月10日下午,第十三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市情推介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投资总额211亿元的37个合作项目签约,1个对德合作协议达成。
当晚,“三国文化之乡”在曹魏古城南大门,以三国文化为主题,以巍峨城墙为幕布,用新潮时尚的3D声光秀,诠释了莲城的古风新韵。

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和精神力量
“‘会展经济’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度、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许昌学院商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杨振说,没有城市的发展,“会展”无以立足;没有“会展”,现代城市的生活也会失去许多色彩。
杨振分析,从区域影响力的角度讲,发展“会展经济”也是发展“注意力经济”, 提升许昌知名度、擦亮文化品牌,扩大许昌区域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讲,会展是对外推介城市精神、人文资源、特色资源,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贸易,助力经济发展。

“从城市文明的角度讲,发展‘会展经济’,有利于推介许昌的城市精神,宣传许昌的文化,也有利于助推许昌城市文明的提升。”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中原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兰花说,举办“花博会”,是对鄢陵康养文化的整合与推介;“药交会”“中国钧瓷文化节”的举办,是对药都文化、钧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国文化旅游周”的丰富与拓展,则是对许昌精神的不断凝聚与彰显。
近年来,许昌坚持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周”、花博会、药交会、中国钧瓷文化节等,以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借文化扩大对外开放,把文化融入文明创建,用文化提振城市精神,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市的各类文化展会,在全面提升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同时,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力量。”张兰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