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我们一起走在幸福的大路上
来源:河南党刊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腹地的新县、光山县已相继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2019年9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对这两个县的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6月8日至11日,《党的生活》杂志社的记者走进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司马光油茶园,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周河乡西河村,实地走访了农户、村委会、农业合作社、创客小镇、传统村落,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从穷村僻壤到“多彩田园”
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光山县,探访这里的脱贫故事。据介绍,“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工程立足光山实际,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绿色茶叶油茶、金色水稻、黄色油菜、多色苗木花卉种植,大力发展光山特色农副产品,推进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有效对接。
“原来我们村是穷村僻壤,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村里也没什么产业。”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说,“现在有了‘多彩田园’示范基地7处。我们种上了苗木花卉、有机稻,养起了山鸡、黑猪和土鸭,还有虾稻共作和生态茶,并通过成立的村电商服务中心把这些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截至目前,光山县累计发展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增收的“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工程647个,带动贫困户35951户(次)增收,同时引导近700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多彩田园”产业增收,实现了产业帮扶措施对贫困户全覆盖。2019年5月9日,光山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

东岳村民居航拍图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和东岳村党员干部座谈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看望东岳村贫困户
“金山银山”种上了“摇钱树”
光山县丘岗和浅山区居多,气候干湿适宜,非常适宜种植茶树。过去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上万亩丘岗地不是种植效益不高,就是被荒弃,守着“金山银山”,却没能种上“摇钱树”。
2009年,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光山县开始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截至目前,光山县油茶种植总面积已达20.5万亩,其中老油茶林5万亩,新发展25.5万亩。
司马光油茶园覆盖了光山县6个乡41个村民组,年产值近亿元,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安置了200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800元。“绿水青山”带回了心怀乡愁的人们,油茶“致富果”让老百姓笑开颜。

万亩油茶园航拍图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在油茶园采访劳动的群众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走过的路线走访,记者体验了田铺大塆“设施完善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新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新变化。
刚到田铺大塆,在路边聊天的村民就很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我们随意走进一户村民方良菊的家里,宽敞的客厅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画像下边是全家人的合影。“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就是为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党,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好政策,住了这么好的房,这张画像是专程到县里新华书记店请回来的。”方良菊笑着说。
方良菊说,原来住在黄土岭村,就是种种地,但山里野猪多,收成一年不够一年吃的。说话间,她还拿出以前家里房子的老照片给记者看,“从山上迁下来,我做公益岗位,每月收入700多,在家种种菜、带带孩子,家里还享受低保、残疾补贴等政策,生活比以前强多了。”
山村里的“创客小镇”
2016年,“乡村创客”的发展理念启发了田铺大塆人,他们与上海的一家旅游管理公司合作建起了河南省首个“乡村创客小镇”。田铺大塆把创业平台给了返乡农民和大学生,村民们既能入股分红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就业。随着更多游客涌入,村民的日子也更加滋润。
当创新创意融入美丽山水,现代小店碰撞古老村落,“乡土”和“文艺”撞出火花,昔日的小山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春临农家”的创办者许秀青说,原来一直是老两口儿在家种地,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乡里动员她开农家乐,她看到家乡旅游业兴起,就开起了田铺大塆第一家农家餐馆。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房子是自家的,菜是菜园里种的,鸡是山上跑的,一切都是自产自销。许秀青笑呵呵地说:“生意忙不过来,儿子、媳妇都回来帮忙经营。在城里买了房,也买了车,全家还能守在一起,很幸福!”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采访“春临农家”许秀青
田铺大塆2019年接待游客达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塆里有20家民宿89个床位,农家乐8家,创客小店19家。
沧海桑田,山村巨变。田铺大塆把神圣的革命红和醉人的生态绿,转换为推动新时代新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实践,正朝着全面小康迈进。

田铺大湾创客小镇一角
乡村旅游唤醒了百年古村
曾经闭塞落后的西河村有着700余年的历史,良好的绿色生态、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完全处于沉睡中,整个村落处于荒废的状态。
如今的西河村有着“画里乡村、梦里老家”的美称,这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百年古树临水垂影,百年老屋弥漫出乡愁,青石板路引来了八方游客。
在西河村的小河北岸,一幢幢透着厚重历史气息的百年老屋,挨着被磨得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渐次排开,原来的民居变成了现在的旅馆、药铺、工艺特产店;南岸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仓,被改造成了粮油博物馆、西河餐厅、咖啡馆和村民活动室。
从2013年起,西河村借力美丽乡村游,成立合作社,发展农家乐,聘请专家规划设计乡村特色大食堂、精品民宿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吸引了300多名青年返乡就业创业。
“古村落由清华大学建筑专家设计修复,粮油博物馆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的。”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孝翱自豪地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昔日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如今变成了闻名遐迩的“网红村”。

西河村
“海兰之家”农家饭庄外,记者见到了饭庄的主人兼大厨陈志兰,她正在自家门前干活儿。谈起她的致富之路,陈志兰满面笑容,“2015年我回家开起了这家饭庄,乡里、村里都很支持我,现在一年毛利二十多万元,地锅饭、土灶菜也能挣钱哩!”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采访“海兰之家”陈志兰
几年来,西河村涌现出40多家农家乐和农家民宿,累计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带动12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92户325人先后脱贫。

《党的生活》杂志社记者向西河党支部赠送党刊
传播方针政策 服务党的工作
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民意民生
邮箱:ddshzkz@126.com
热线:136 7341 9038
欢迎投稿!
(编辑/星星 审核/黄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