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子”指二程兄弟程颢和程颐,其思想相同,明思想家·黄宗羲《宋元学案》持此论。
【歌词】:传道接子舆,为学贯濂溪,
【词义】:二程弟兄历经千载承接了孔孟之道;其学术贯通了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渊源】:
“道”,易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中庸曰: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天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
“子舆”,系孟轲之字,战国中期儒学大师。“道接子舆” “使圣人之道焕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是赞扬二程理学接续了孟子的道统。
“濂溪”,是周敦颐(茂叔)的别号,北宋理学家开山鼻祖,二程的启蒙老师。“学贯濂溪”,是赞扬二程贯通了周敦颐的学说。
※ ※ ※
【歌词】:敬以直内持守功,义以方外学业成。
【词义】:内心充满了直通天地,滋养万物的正气;言谈举止就彰显了德泽四方的气象,就拥有了感化众生的力量。
【渊源】:
(1)“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易经》
(2)“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直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易传》
(3)朱子曰:“敬以直内”是持守工夫,“义以方外”是修学工夫。敬则无私邪之累,内之所以直也;义则事事物物各当其分,外之所以方也。

※ ※ ※
【歌词】:修辞立其诚,涵养须用敬
【词义】:以诚意来行身处事;以敬心来涵养气质
【渊源】:
“不妄之谓诚”-----语出《遗书》
“明道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遗书》
“正为立已之诚意”-----《语类》
朱子曰:“涵养持敬,便是栽培”——《语类》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
※ ※ ※
【歌词】:洒扫应对寻常事,四箴笃义至性命。
【词义】:洒扫应对是一个人的常事,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境界和气象;“视、听、言、动”《四箴》一切都须按照“礼”的要求,始终贯彻视听言动的礼法,使天命之性得到很好的养护。坚守视听言动的准则,是道德修养的根基。
【渊源】:
“洒扫应对”——《论语》
“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遗书》
“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遗书》
《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此之谓也。
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伊川先生《明道先生行状》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
【程颐四箴】:
程子视箴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程子听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程子言箴
人心之动,因言以宣;
发禁躁妄,内斯静专。
矧是枢机,兴戎出好;
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伤易则诞,伤烦则支;
程子动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
志士励行,守之于为。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
造次克念,战兢自持;
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 ※ ※
【歌词】:事亲为当为,治家行威严
【词义】:伺奉供养孝敬父母,作为子女应尽力而为;治家之道在于家长要严谨端庄为子女做出表率。
【渊源】:
孟子曰:“事亲若曾子可也。”未尝以曾子之孝为有余也,盖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也。 ——《易传》
家人上九爻辞,谓治家当有威严,而夫子又复戒云:“事先严其身也。”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怒而不服。
——《易传》卷三
齐家之道在于律已在先,先严其身,而家人自然依理而行,率归于正,即上正下齐也。
※ ※ ※
【歌词】:程门立雪传佳话,如坐春风人称颂
【词义】:程门立雪成为千古佳话;如坐春风广被世人称颂
【渊源】:
师圣云(侯仲良,二程舅氏无可之孙,从学于二程),朱公掞(朱光庭字)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如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游(游酢)杨(杨时)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即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 ※ ※
【歌词】:纯粹如精金,温润似良玉。
【词义】:先生道德纯粹,学识渊博,犹如精一不杂的金子;性格充实,待人和蔼,犹如温润的美玉。
【渊源】:
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状》语: 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诚贯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

※ ※ ※
【歌词】:视民如伤民为天,重教修德继世长
【词义】:当官应把老百姓的疾苦视为自己身体受伤害,以民为本;要重视教育,强调道德修养,这将使家族绵延,民族昌盛,国家富强。
【渊源】:
《左传》曰:“国之兴也,视民如伤。”
《孟子》曰:“文王视民如伤。”
明道先生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常曰“颢常愧此四字”——《外书》
视民如有伤,爱之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