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是我党1927年出版的《布尔塞维克》创刊号和1937年出版的《群众》创刊号原件;这是我党早期党刊《向导》的全部复制件;这本是我刚从日本一个收藏爱好者手中‘淘’回来的,我党1923年创办的《前锋》创刊号……”在洛阳新区一个静谧的小区里,李纪从满脸兴奋地向我展示这些年他收藏的党刊创刊号。

收藏党刊 党史就是中轴线
李纪从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期刊创刊号。40年来,搜寻期刊创刊号已经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截至目前,李纪从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期刊创刊号、停刊号及复刊号10000多册,各时期的党刊创刊号500种。2019年6月,他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上收藏期刊创刊号最多的人”。
在这些收藏中,其中十分珍贵的有,我党早期创办的《湘江评论》《少年中国》《向导》《布尔塞维克》《群众》《呐喊》《先驱》《中州评论》等创刊号原件或复制件。这一份份经历百年,纸质发黄,但保存完好的党刊创刊号,让人联想起在那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共产党人,投身革命事业,不顾生命危险,为党创办刊物,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
李纪从收藏的这些创刊号,涵盖了中央到地方各个时期创办的党刊,有初创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党刊,这500种党刊创刊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是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和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生动见证,有的已经成为重要的革命文物。
李纪从说:“收藏党刊创刊号的同时,我还收集与党刊创刊号有关的资料。如单页的《告读者》《读者调查表》《勘误表》等。每一片纸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背后都有意义深远的故事。”1949年前,由于条件所限,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编辑出版发行的党刊印量很少,有的是秘密发行,发行范围有限,社会上鲜少流传;加之战争及解放后各种损毁等原因,留存下来的极少。建党初期创办的党刊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及报业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心中的红色回忆。

李纪从介绍:“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必须加强理论队伍和准备创办理论刊物的通知》。当年,随着中央级党刊《红旗》杂志的创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纷纷创办自己的党刊,但创刊号留存下来的很少。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基本上收集齐全了。”在他的藏室里,有当年各省创办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跃进》《前进》《东风》《奋斗》《上游》《前线》《创造》《虚与实》《七一》《实践》《解放》等党刊创刊号。我见到了他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级别的党刊创刊号。他收藏最全、最完整的中央级3种全套党刊分别是1949年创刊1958年停刊的《学习》、1958年创刊1988年停刊的《红旗》,以及1988年创刊至今的《求是》。我心中暗暗赞叹:这简直就是一个“党史馆”!更对他4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由衷地敬佩。
爱好收藏是一项事业
“收藏是爱好,更是事业。”这是李纪从常说的一句话。

李纪从出生在豫西红色革命根据地宜阳县赵保乡,革命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故事给他幼年留下了深刻印象。20世纪70年代末,李纪从高中毕业落了榜,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酷爱写作,不断努力,后被新闻单位聘用,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后来,他转为国家干部。40年来的收藏坚守令他小有名气,通过近距离接触,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收藏期刊的热情与执着。
李纪从与期刊创刊号结缘是在1981年高中毕业,他无意间发现了由河南省委主办的《党的生活》第二期,后经多方打听,终于在公社党委会办公室找到了一本1981年7月15日出版的《党的生活》创刊号,如获至宝,这是他收藏的第一本党刊创刊号,也是第一本期刊创刊号。如今这本封面印着中共一大会址的《党的生活》创刊号,与他相伴走过了39个春秋,并准备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就是河南省委《党的生活》创刊40周年之际,捐赠给河南《党的生活》杂志社,让她“回家”。只要谈起他的收藏,李纪从就兴奋不已。他对创刊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看到期刊就想去寻找它的创刊号,见到创刊号就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从当初的第一本、几十本、再到几百本,现在已经“藏”了1万多本。

“说起收藏期刊创刊号,家里的书房就跟收破烂儿的摊点儿差不多。”李纪从坦言,有时收回来的创刊号,顾不上整理分类就临时堆放在那里;有的旧杂志还散发着霉味儿和怪味儿。为了收藏,他还和一些收废品的人交上了朋友,后来他们只要收到“宝贝”就会立马告诉他。为了收集20世纪50年代具有时代特色的党刊创刊号,李纪从向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发出了200多封求“刊”信,结果都没有回复,但他并没有停止。40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国各地大中城市有名的旧书刊市场,收集党刊创刊号。他平时自己省吃俭用,把一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收集创刊号上,基本是高价买进或与别的收藏家交换。他说,珍贵稀有的老杂志创刊号要价不菲。而今,他手中的每一份老期刊创刊号的收藏价值都已无法用其本身的价值计量了。例如,有一本1923年创刊的早期党刊《前锋》创刊号,是2019年他从日本一位收藏家手中买回来的。如今,很多人向他高价购买,他都不为所动。他说:“倘若是孤本卖出去,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李纪从的爱好就是购买、收藏和研究期刊创刊号,并把它当成一种事业。遇到心爱的藏刊哪怕不吃不喝,也要买下来。诚如他自己所说,每天整理收藏期刊创刊号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有些杂志年代久远,要保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保持房间干燥卫生,为此他特意买了两个大樟木箱子和图书消毒除湿设备。每天一到家,他就“泡”在书房里整理期刊藏品,用防潮袋小心翼翼地把收藏的创刊号包裹好,不让杂志受到损坏。起初,家里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也不赞成,但是随着他长时间的坚守与付出,这种持久的热情和执着把家里人感动了,他们不再反对,甚至还拿出费用支持他。也正因如此,每一本创刊号藏品都记录着他背后既温暖又艰辛的收藏故事。2015年,李纪从家庭获得“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个人收藏 服务于社会
集刊于个人,服务于社会,用藏品讲好红色故事。这是李纪从的收藏原则。他曾多次无偿向文化场馆及期刊社捐赠藏品,也曾免费举办各种展览与公众分享。

“我希望这些消失的期刊创刊号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党刊记录下来的内容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真正发挥藏品的社会效益,让人们了解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他表示,愿意把自己藏品拿出来,与志同道合者合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注入红色精神基因。
目前,在洛阳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洛阳师范学院正与李纪从合作创办期刊创刊号博物馆。这家以党刊为主线的期刊创刊号博物馆已被列入洛阳市2020年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建设规划中。博物馆除满足教学研究外,还将开展期刊创刊号整理开发和数字化工作,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内首家期刊创刊号数字化博物馆和期刊教学实践研究基地。
李纪从打算,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整理出1919年至今的500种不同时期的党刊创刊号并编辑出版,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对于一些相当稀少的党刊创刊号进行扫描影印,供学术研究。同时,准备党刊创刊号展览在各地巡回展出,让更多的人看到珍贵的红色藏品,了解我党这100年一路走来的艰难坎坷,回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百年大党的奋斗与辉煌历程。
古人言,一事精致,足以动人。收藏期刊创刊号这40年来,李纪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几乎耗光了他的积蓄。但他引以为傲地说:“喜欢文化,喜欢期刊,喜欢收藏党刊创刊号,虽然不能发财,但我的生活过得其乐无穷,精神世界非常富足。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期刊创刊号收藏,了解党的历史,跟更多的人一起去追寻历史,是我最大的人生梦想。”
来源:《党的生活》2020年第7期(下)
传播方针政策 服务党的工作
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民意民生
邮箱:ddshzkz@126.com
热线:136 7341 9038
欢迎投稿!
(编辑/星星 审核/黄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