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博
今年春季,“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在全国共征集到183位工匠人才,评审组根据从事工作年限、特殊技能应用、产业成果推广、脱贫攻坚效果、区域内社会反响等综合因素考量,最终选定168名。西北文冠果基地负责人马成福老师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排名第19位。
为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更好地发挥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作为脱贫攻坚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第一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关于开展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决议精神,有效落实决议中提出的打造一批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示范生产线等工作内容。由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中国经济信息社携手,南方农村报、粮油市场报社作为媒体支持单位,共同启动“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的征集组建工作。
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宣传为一体,带领甘肃省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种植45万多亩文冠果,使数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他以实践、科研、宣传为一体,向全国各地推广种植,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朝气蓬勃的新产业,在第32届中华大地之光征评总结表彰大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2012年4月19日,甘肃日报以《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为题进行了报道。
2016年6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经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关,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4月20日,甘肃日报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产业》:“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历经18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破解了这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西北文冠果基地选育的高产文冠果种苗移栽成活好,挂果产量高,被当地农民称为一次投入、千年受益的“铁杆庄稼”。他们带领景泰县正路乡和靖远县若笠乡等干旱山区农民种植文冠果,每年回收农民的籽种榨油,使他们有了种庄稼十倍的收入,短短几年中,白银市种植面积迅速达到了45万多亩,文冠果逐渐成为白银市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据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联盟单位和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9年7月,鉴于马成福在文冠果行业扎实的实践技术和超强的理论功底,他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甘肃省职称改革办公室破格评审为农民技师中级职称。
2019年9月,他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回信答复他: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地方林业重点工程种植文冠果,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并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下一步,我局将协调有关部委继续关注文冠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支持文冠果产业健康发展。
2019年11月,第32届中华大地之光征评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我获得“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他的成长经历《我为什么钟情文冠果20年》在《大地之光》总第20期杂志上发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网、新浪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栽下文冠果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西北文冠果培育的高产种苗,移栽成活好,挂果产量高,已经走出了甘肃,走到了西北、东北、华北,走遍了北国大地,甚至还走到了四川、江苏和湖北、贵州等南方地区,他们的高产文冠果正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
马成福的梦想是:发展文冠果,美化北国大地,带领广大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发展文冠果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