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树种,但却是一个完全新兴的产业。
文冠果的历史长达6500万年,远远长于人类的历史,她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物种。然而,文冠果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也就短短几年时间,这让人无限感慨而唏嘘。
文冠果的寿命长达2000年,千年的古树还能开花结果。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文冠果油是神油,文冠果茶是神茶。据说,文冠果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她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之称。
中国佛教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武当山游道长介绍,千百年来僧侣们在寺庙里点灯,首选的是文冠果油,运用这种油点灯没有烟雾,没有异样的气味。在没有电灯的年代里,僧侣们运用文冠果油点灯,它可以保护寺庙,保护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遗产,使这些建筑和文物不受有害气体的熏蚀。
他们说,有条件的寺庙,少数高级僧人,还食用文冠果油,食用这种油,对他们的健康长寿有重要作用。有些出家人,把文冠果油定为“佛油”。据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中医专家池松泉介绍,在藏、蒙佛教界,把文冠果树视为“神树”,把文冠果油称作“神油”,只有少数高僧和活佛、喇嘛才会有机会和资格食用。这就是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但和尚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因此文冠果油被民间誉为长寿油,或长生不老药。
文冠果蒙名僧灯(森登)毛道,藏名旃丹、旃檀,佛门弟子尊称为菩提或阿修罗菩提。森登是蒙、藏医传统的药用品种,据文献记载有三种取材,其中檀香样(檀红)森登为文冠果的茎枝。
文冠果,又名“文官果”。昔唐德宗(公元780年~805年在位)幸奉天,民献是果,遂官其人,故名。”明代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撰《长安客话》载“文官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这就是“文官果”之名的来历。
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胡仔篡集的《笤奚渔隐丛》后集卷三十五记载:上庠录云“贡士举院,其地本广勇故营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经年,及更为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
由此得知在宋朝时叫文冠花,而不叫文冠果。概因当时的文官,首穿白袍,次着绿袍,再穿红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而文冠花的花之颜色变化,也正如当时文官的袍一样,官越大袍的颜色也逐渐变深,先白次绿次红次紫,故名文冠花。这是文冠果之名来历的又一依据。
北京八大处的大悲寺始建于元代,寺内有两棵古老的文冠果。康熙皇帝降香时,见其有感而发,御笔写下“大悲寺”,寓文冠果为普度众生之树,大悲之树。寺内和尚常在树旁读经做诗,每当他们围着文冠果转圈后,就激发出创作灵感写出好诗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在应试完等待发榜时,考生们就会涌到大悲寺两棵文冠果下,借着“文官果”的喻意,在树下吟诗作画,并祈求文官果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人们认为“文冠护院”——文冠果有保佑文官官运长久的作用,文冠果是一种吉祥树。因此,全国各地的文冠果古树,多为达官显贵所栽。在晋北,农户喜欢把文冠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成熟的文冠果落下来,他们会说“文曲星降临了”,“文官入院了”。因此,文冠果也象征长寿、吉祥和荣华宝贵,人们非常喜欢栽种在院子里作为观赏树,但却望而生畏。他们都说文冠果是神树,只有菩萨才能栽活,一般人是无法栽活的。
野生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人工栽种的百年古树却极其稀少。她在北京只有三棵,分别在法源寺、大悲寺和故宫。如果追根溯源,这些树不是高僧大德,就是达官贵人栽种的。由此可见,种活一棵文冠果有多么难了。
她在甘肃只有两棵,兰州工人文化宫一棵,两年才开一次花,一次只结二三颗果子;靖远县东湾镇乃家沟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当地百姓在树上披红挂彩,树下还有神案供人们上香许愿,人们把它当作神树来供奉。
2000年,报告文学作家马成福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还被聘请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马成福的许多前辈都信奉佛教,他从小耳濡目染,“心作神仙苦,身为世人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念“心怀善念,佛慈天下。”他坚持要把全身都是宝的文冠果发扬光大,让北国大地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文冠果造福人类。
从此,马成福走上了研读文冠果书箱,创办西北文冠果基地,宣传文冠果等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漫长之路。
马成福皓首群经,从古今书籍的海洋里搜寻文冠果的蛛丝马迹: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宋代胡仔篡集《笤奚渔隐丛》,陈吴子著《花镜》,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明代陈溴子著《群芳花镜全书》清代清圣祖(康熙)敕撰《广群芳谱》民国贾祖璋、贾祖珊著《植物图鉴》,文革时期徐东翔等著《文冠果》……
2000年前后,网上根本就搜索不到关于文冠果的任何信息,几乎没有人认识文冠果。他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文冠果的历史使命。他查阅了大量有关文冠果方面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实践写成成千上万篇文章,一方面每天在网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文冠果,另一方面向历届中央和省市县领导发送发展文冠果产业建议书。现在网上有关文冠果的长篇大论往往都是他的文章,或者引用他的文章,就连许多项目报告里面有关文冠果的论述都是他的文章,对于这些他从来就不介意,他说:“一切都是为了发展文冠果产业!”
他欣然提笔写作了《拯救我们的世界》,在最后一节《只有和谐是良药》中写道: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由于文冠果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且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从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开发角度看都非常适合于文冠果的种植。如果文冠果能够在大西北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等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高效清洁生物质能源,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后来,《只有和谐是良药》入选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语文》。
他毅然写下了《发展文冠果 绿化大西北》的报道。我在题记中写到:“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天气干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文冠果全身都是宝,系北方珍稀乡土树种。如果大量推广种植,可破解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文冠果属国家战略资源和石油替代能源,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它既是防风固沙的先锋生态树种,又是种植效益非常好的经济树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可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产业经济之一。”
中美贸易战,使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1亿吨,而与之相比的是,进口粮食约为1.3亿吨,占总需求量的六分之一。换而言之,中国至少有2.8亿人口需要外来粮食养活!在中国粮食产业中,大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中国80%的餐饮习惯都离不开大豆提炼出的“食用油”。2017年,中国自产大豆1400万吨,总进口9554万吨,触目惊心,而且都是转基因大豆,说明中国极度缺乏食用油。早在2012年,马成福就写作了《中国粮油危机》,现在粮油危机真正来了。
2018年5月,我写作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文章,提出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豪情壮志,希望把沙漠变成文冠果观光农业和风景旅游基地,变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7月14-15日,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邀请我参加了“2018 张掖沙产业论坛暨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理事会会议”。会上,我提出文冠果抗旱节水喜光且具有高附加值,符合沙产业的要求和方向,提出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想法,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鼓励与支持。2020年春,在古浪县八步沙,他们与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合作试验种植的300棵文冠果全部成活。在中卫市沙坡头,他们与中科院治沙站合作试验种植的600棵文冠果也全部成活,而且长势良好。
2019年8月,马成福目书习近平总书记,建议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回信答复他:
马成福同志:文冠果是我国的乡土树种,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花期长、花色艳丽等特点,可以作为城乡绿化树种、景观树种,适合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地方林业重点工程种植文冠果,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并享受相应的补助政策。
文冠果还是木本油料树种、经济树种。其种仁含油量较高,可以作为食用油和生物柴油的原料。其花、叶、果皮等器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国家高度重视文冠果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并予以积极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已经明确将文冠果列为木本油料树种。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发布了《文冠果油》(LS/T 3265-2019)行业标准。我局专门成立了文冠果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文冠果良种选育、产品开发等科学研究。下一步,我局将协调有关部委继续关注文冠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支持文冠果产业健康发展。感谢您对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9年6月19日,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现在,文冠果被当地农民称为一年种,千年收的“铁杆庄稼”。经过马成福及其团队高产选育的文冠果种苗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目前已经成为白银市干旱山区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全市种植面积达到了43万多亩。
根据西北文冠果基地苗木客户资料显示,文冠果已经在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新疆、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安徽、青海、西藏、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湖北等共22个省市自治区种植成功,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粮油生产,以及脱贫致富和精准扶贫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俗话说:“十的磨一剑!”马成福却在文冠果行业磨了二十多年的剑。
在马成福二十年如一年的宣传和推动下,以前鲜为人知的文冠果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文冠果产业也逐步向全国推进。曾经有许多人就是读了他的文章,受到感染才参预到文冠果产业中来的。
可他始终说:“文冠果全身都是宝,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但知道文冠果的太少了,如果达到人尽皆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产业从认知到壮大,至少需要百年时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