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自2016年秋季学期以来,河南省襄城县实验小学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在教育扶贫政策排查宣讲、控辍保学、智力帮扶、营养餐发放等方面精准发力,打出教育扶贫“组合拳”,开对药方拔“穷根”,确保实验小学对口帮扶的村庄家家户户熟知党的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不因学致贫、不因贫失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生跳出家庭的物质贫困,改变文化贫困和精神贫瘠,彻底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命运。

一、组织教师进农户 宣讲教育扶贫政策 排查贫困户
自2018年春季学期至今,实验小学共派出教师120人次,共排查学校分包的上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8人。在学校安排入户排查的双休日,实验小学韩淑华校长身先士卒,带领十余名党员教师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准时到达上秦村党员活动中心,先对上级教育扶贫政策进行解读,然后划分宣讲区域,趁中午最热的时候入户,农户一般都在家,宣讲团队的老师耐心细致的给农户普及教育扶贫政策,认真记下农户反映的实际问题,并送去了家校联系卡、资助明白簿、温馨告知书、生源地助学贷款宣传资料等,助力教育脱贫攻坚,确保政策全覆盖、资助全落实。

本着“一户一户过、一生一生查、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的原则,采取“电话预约、逐个登门”的方法,利用农户中午、晚上回家吃饭的时间,一家一户去家访,一对一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详细询问家长是否清楚和享受资助政策、教育扶贫资金是否发放到位、是否发放教育扶贫明白卡等,实地了解贫困学生生活环境、家庭情况以及在家表现,反馈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情况,把老师的关心和叮嘱传递给每个学生,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传递到每个贫困户家中。

二、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普及教育扶贫政策及相关知识,确保上学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每个学期初,实验小学都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讲解普及教育扶贫政策及相关知识,对义务教育贫困家庭肢残、智障等特殊原因的适龄儿童,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
每学期初,学校都会组织排查班上的贫困、留守、流动、残疾适龄少年儿童数据,并将他们作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重点人群,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贫困学生资助机制。抓政策落实,确保资助到位。“全学段补助”,让教育扶贫更“硬核”。近年来,我校对符合省教育厅文件要求的在籍在校建档立卡学生,按照资助标准及时进行资助;对肢体残疾学生及时发放营养餐补助;对其他贫困学生,学校通过手拉手活动,安排党员教师与之手拉手,从生活和思想上帮助他们,安排优秀少先队员与之手拉手,从学习上帮助他们。

三、疫情复学期间,学校组织贫困学生召开专题会议,从各个方面给孩子们送去学校的关爱。
2020年春季学期复学后,学校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肢体残疾学生及低保户学生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韩校长详细询问了每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嘱咐他们认真对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情况进行梳理,迅速投入到学校的学习中来,并鼓励他们在学校的帮助下,积极克服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努力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教育扶贫路上,一个学生都不能少!教育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俯下身子,继续前行,让学校所有的贫困学生都得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来自襄城电视台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