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也是上甘岭战役爆发68周年。
战争每年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只不过是有些战争被有意或无意地忘记,有些战争却被反复提起。
北京时间7月26日晚,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了“抗美援朝战争”(又称朝鲜战争)题材经典影片《上甘岭》。在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之际,这部影片的复播,意在“用文艺作品呼应当下的时代”。
——题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上甘岭发起了蓄谋已久的进攻。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部7个营的兵力,在300门火炮、27辆坦克、40架飞机的支援下,对志愿军2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发起“波浪人海”冲锋。
自诩为“山地战专家”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狂妄叫嚣:准备伤亡200人左右,用5天时间攻下金化以北中部战线战略要地五圣山南麓前凸的两个要点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1连和9连果敢地发起反击,依靠轻武器打退了敌人30多次进攻。“联合国军”潮水般地涌上来,又潮水般地退下去。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每次易手都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拼杀。
中午1时许,表面阵地进入了反复争夺。志愿军1连与“联合国军”3个营的兵力激战9小时,击退敌人40余次进攻,后因弹药粮绝,只好退守坑道。
14日,“联合国军”伤亡近2000人,开战第一天就挨了志愿军当头一棒。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战后说:“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得不偿失,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范弗里特为挽回面子,又先后投入2个团另4个营的兵力在大炮、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继续进攻。
志愿军135团3营7连排长孙占元带领突击排反击597,9高地2号阵地,在山腰被美军4个火力点阻拦,右腿被炸断,左腿负重伤,他强忍剧痛用缴获的2挺美式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先后摧毁了敌人3个火力点。美军从阵地侧后反扑,他用机枪轮番射击,毙伤美军80余人。弹药用尽,他爬向美军尸体,解下手雷,与冲上阵地的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孙占元被追记特等功,朝鲜追认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荣誉称号,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各1枚。
面对“联合国军”的不断加码,志愿军也不断投入兵力,依托坑道工事,白天阻击,夜间反击。
10月18日,“联合国军”各以一个团的兵力向597.9高地、537.7高地发动攻击。
电影《上甘岭》有这样一个镜头:
连长:“同志们,敌人向五圣山进攻了,我们要狠狠地捶他,把所有的机枪都跟我抬到坑道口去。”
为了打退敌人的进攻,志愿军1连、9连共发射子弹近40万发,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打坏了10挺苏制DP转盘机枪、62支50式冲锋枪和90支步枪。连队伤亡过重,为保存实力,退守坑道。
志愿军134团8连接受反击597.9高地任务,全连140多人,忽疾进,忽卧倒,忽匍匐,爬上高地。刚从高地下来带路的通信员来回几趟找不到坑道口,急得要哭。连长李宝成借助美军照明弹的余光,看到不远处有个坑,他翻身滚过去,发现是坑道入口,喜出望外,让战士搬来一袋面粉,一路撒去做路标。全连进入1号坑道,仅有5人伤亡。
10月19日17时,志愿军45师的5个步兵连在火炮支援下,实施大反击。
志愿军8连在攻取9号阵地时被东侧一个地堡火力阻拦,两次爆破均未成功。机枪手赖发均扔掉机枪拿起手雷冲了上去,腿部和脚部先后中弹,鲜血将衣裤染成了红色,突然,一发子弹又打中了他的左前胸,顿时昏了过去。赖发均被炮弹的爆炸声惊醒后,他吃力地向地堡爬去,距离10米,他扔出手雷,轰的一声,地堡被炸掉一个角。赖发均借助敌人火力暂停的间隙,又向前爬了七八米。这时,地堡里的敌人又开始射击,赖发均拉响手雷,一跃而起,扑到地堡上。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地堡被炸塌,赖发均也被炸飞,时年19岁。
苗族战士龙世昌在右眼和腿部受伤的情况下,多次利用敌人尸体声东击西,炸毁多个敌人地堡。在摧毁最后一个地堡时,他拉响爆破筒塞入地堡,地堡中的美军马上又将爆破筒推出来,龙世昌再向里推,双方僵持着,龙世昌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爆破筒爆炸了,地堡与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了,8连乘势收复了阵地。
134团4连副排长欧阳代炎率突击排向8号阵地进攻,途中受敌火力封锁,冲锋受阻,伤亡较大。他灵活运动到碉堡侧后,将其炸毁。此时,另一路美军趁机向他扑过来,他边打枪,边投手榴弹,打退美军2次冲锋,因腿部负重伤无法行动,美军将他包围,试图活捉。他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战后,赖发均、龙世昌被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欧阳代炎被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在高地的另一处,也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134团6连向597.9高地主峰进攻,当冲到0号阵地前时,全连只剩下了16个人。跟进指挥的2营参谋长张广生和6连连长万福来将剩余人员编为3个爆破组,进行连续爆破。3个爆破组前仆后继地冲上去,被火力点喷出的炽烈死亡之火罩住,一个也没有靠上去,情况万分危急。急了眼的万福来一挽袖子要亲自上去,跟在后面的通讯员黄继光主动请战,战士肖登良、吴三羊也大声说:“参谋长,连长,我们和黄继光一起上!”
这是最后一个爆破组了。吴三羊先上,在半路上牺牲。肖登良也负了重伤,奄奄一息。黄继光左肩被打穿,左腿被打断,忍痛朝前爬,距地堡五六米处,他猛一抬身,把手雷扔了出去,轰隆一声,敌人的机枪哑了。连长万福来一挥手,就要往上冲,突然,地堡里的机枪又喷出火舌,部队再次受阻。此时,弹药用尽,他顽强地向机枪射孔爬。在照明弹的光亮照射之下,黄继光大张着双臂扑在地堡上,用胸膛堵住了向战友喷射的射击孔,用生命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到了上甘岭主峰。
战后,黄继光被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朝鲜追认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荣誉称号,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各1枚。
10月20日,美军出动30架B-26轰炸机对上甘岭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300余门重炮同时实施炮击,40多辆坦克由于受地形限制无法实施集团突击,抵近高地作为固定火力点直接支援步兵进攻。“联合国军”3个步兵营采取后三角队形,兵力由小到大,一拨接一拨。在密集的火力下,志愿军守军冲出坑道,利用废墟的工事和弹坑还击,坚守自己的阵地。
志愿军第134团8连坚守1号坑道,与敌反复争夺14昼夜,大小反击80多次,歼敌1000多人,缴获机枪50多挺、步枪和卡宾枪606支,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消耗,对日后的反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回忆说:“全线各坑道进入坚守后,对敌进行小型出击158次,除9次失利外,其余全部成功,歼敌2000余名。这个数字在整个战役中,虽然不大,但这种战法给敌人心理上造成极大的慌乱,使他们日夜不得安宁。”
退守坑道的志愿军面临的棘手难题是后勤补充,弹药、粮食、药品和水严重匮乏,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有的坑道被炸塌,空间变小,人员拥挤不堪,硝烟、毒气、血腥、粪便和汗臭味使空气污浊不堪,令人窒息。
坑道里缺衣少弹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没水。战士们干渴得小便出血,喝不到一滴水,只好用互相喝尿来解除难忍的干渴,官兵们还乐观地称之为“光荣茶”。
15军连夜从后方采购了3万多公斤苹果,敌人炮火封锁太猛,成筐的苹果根本送不上去,为此,军政治部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苹果者,记二等功。
17岁的火线运输员刘明生冒着生命危险,在运送弹药的途中,拾到一个苹果,带回坑道。大家你让我,我让你,传了两遍才吃完,于是“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诞生了并被写进了小学课本。
坚守 597.9坑道的志愿军,白天杀伤破坏坑道的敌人,夜间派一个个战斗小组摸上山头消灭敌人。在32次夜袭战斗中,以伤亡3人的代价,毙伤敌人72人,把战斗的焦点从坑道口推进到敌人所占的表面阵地上。
范弗里特不得不接受惨痛的事实,美军第7师每天伤亡惨重。美国新闻界指责这是“无谓的牺牲”。
10月25日,范弗里特将受到重创的美军第7师汉滩川以东的防务和进攻597.9高地的任务交给了南朝鲜军第2师。
据《韩国战争史》记载:在军团“摊牌作战”统一计划下,美第7师同第2师并肩作战进攻并占领“三角”高地,然而因敌人顽强反击,截至25日12天内,先后投入9个步兵营作战,伤亡2000多人,战斗演变成持久战,因而将美军第7师的防线交给了韩2师。
南朝鲜第2师进攻上甘岭,每次都付出重大伤亡,于是龟缩原地,畏缩不前。
志愿军第12军增援到了上甘岭前线,副军长李德生统一指挥前线部队。秦基伟军长统一指挥整个战区。两人商讨确定了一个思路:先收复597.9高地,巩固后,再收复537.7高地北山。
10月30日中午12时,志愿军集中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向597.9高地实施4个多小时炮击。第45师的8个连和29师86团的2个连、团侦察连,共11个连的兵力,在坑道部队的配合下,发动了11次攻击,双方反复争夺。597.9高地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均已收复。敌守备之南朝鲜第31团4个连,整建制覆没。
31日凌晨4时,“联合国军”开始大规模反扑。南朝鲜军第2师第32团、埃塞俄比亚营充当主力,4个营的敌人发动了23次营连规模的进攻,战斗一天,敌人伤亡1500余人。
11月1日下午,“联合国军”集中了数十架飞机、70余辆坦克和大量火炮,发射炮弹12万余发,争夺597.9高地。高地上浓烟蔽日,火光冲天,8米厚的坚石坑道被炸塌,土松得无法架机枪,志愿军只好用麻袋包垒起射击台。经过几天鏖战,已是强弩之末,“联合国军”也没能夺取597.9高地。
11月11日下午4时,志愿军第12军92团以3个连的兵力在124门各类型炮的支援下,对537.7高地北山实施反击。至25日,第12军106团击退敌人50余次进攻,歼敌1400余人。顺利完成使命将537.7高地移交给第29师。
11月16日,美联社悲哀地宣布:“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上甘岭)是打败了。”
11月25日,“联合国军”已无力再发动进攻,其“金化攻势”被我军彻底粉碎。
11月26日,15军司令部发布上甘岭战役战绩公报:“在43天的战斗中,我打退敌排以上进攻900余次,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击落击伤敌机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使敌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板门店谈判桌上,美国人从叫喊“让枪炮说话”又回到了“叫人说话”上。上甘岭成了“联合国军”的“伤心岭”。
英勇的志愿军为祖国和平而战,为国家荣誉而战、为维护尊严而战,个个视死如归,战至最后一人。志愿军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抢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
毛主席曾形象地说: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这股“气”就是我军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精神。“气”可壮军心,“气”可震敌胆,“气”可吞山河!
作者简介:张学勇,安徽萧县人,26载军旅岁月,曾任团、师、军级单位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人民日报》社征文比赛三等奖。作品入选国家《国防行政执法浅说》、总政治部《演讲稿荟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大家谈》等书目。出版文集《帷中散记》《军旅岁月》。转业到地方后,痴情码字,笔耕不辍,“知天命”更“知不足”,写作之于我,永远在路上。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