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心不改丨“最美退役军人”向亚玲,她曾带着一身臭味去开家长会
广州城管
她是退役军人,也是扶贫骨干;她曾历经“创文”“创卫”等重要工作,冲锋一线毫不退缩;现在她在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任职,负责“驱脏斗臭”;她还是一位好妈妈,女儿研究生毕业,获得许多国际奖项……
她是向亚玲,今年在市委宣传部、市双拥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联合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优属标兵”评选活动被评为“最美退役军人”。

—青葱岁月
大巴换乘摩托车去扶贫
向亚玲是湖南湘西人,1984年,她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某通信总站的一名战士。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军区卫生学校,毕业后,作为优秀学员留校任教。1999年,入伍15年的她转业到广州市建委系统工作。

戎装虽褪,初心不改。2005年,向亚玲主动报名去从化区(原从化市)良口镇合群村当一名驻村干部,开始了为期约1年驻村扶贫工作。“当时交通不便,去从化要坐长途车到街口街,然后街口街再换乘小巴到良口镇,最后再换乘摩托车去村里,路程比较辛苦。”

为深入农民生活,向亚玲利用业余时间走家串户,与农民交朋友。向亚玲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因病致贫、因残致穷的家庭,连子女学费都交不起。于是,向亚玲把帮助这些人的事情列入了工作计划,发动捐资助学活动,筹集了3万元连续对该村10名特困生进行“一帮一”扶助。
她拉动投资修路办学
合群村是从化区最边远的山区之一,山多人多耕地少,向亚玲意识到,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关键是为农村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而入学难、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五难”就是村里最突出的问题。为使合群小学师生有一个好环境,向亚玲依靠市建委属下建设投资公司投入近50万元对该校进行了重建,添置教学设备,学校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合群村的龙头形社、冲岭村、黄竹田社4个自然村是从化市最偏远、海拔最高的自然村,村民出行的崎岖泥石路全长6.18公里,出行不便,村里刚摘的水果、蔬菜在运输途中也由于颠簸变得不新鲜,卖不出好价钱,农民空守着一大堆好资源难以变现。“要致富先修路”,向亚玲将情况反映到市建委等部门,多方协调投资了100多万元为当地建设水泥路,解决了当地的出行难、运输等问题。

在一年的驻村的工作中,向亚玲撰写了10多份调研报告,走访100多户农户,为农民办好事实事16件,资助13名贫困学生,排查解决突出问题10宗,落实帮扶项目2个。时至今日,当地的不少农户依然和向亚玲保持联系,经常邀请她去参加当地的活动。“现在变化太大了,真的是美丽乡村。”向亚玲感慨。
驱脏斗臭,她不做“逃兵”
2010年,向亚玲接到前往广州市卫生处理中心任职的安排。当时,卫生处理中心是广州市唯一一家对死禽畜、变质肉类、有害动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单位,无论是从工作性质或是内容上看,这都是一家“脏臭苦累”的单位。
面对这样的安排,向亚玲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劝她寻找更好的去处,没有必要去这种又臭又累,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单位。“我也进行了了解,单位情况确实如此,但我觉得,这些工作总要有人去做吧!”向亚玲内心虽然也有过挣扎,但她没有做“逃兵”,无条件服从安排。
第二年,她又被安排到广州市无害化处理中心任职。当时,无害化处理中心是广州市唯一一家处理粪便的单位,在高峰时期该中心每天承担1000多吨的粪便处理任务。刚到无害化处理中心,向亚玲克服脏臭,深入粪便处理车间,熟悉粪便处理工作流程,迅速与职工们打成一片,很快就成了职工们的“知心大姐姐”。
传承好家风,女儿屡获奖
无害化处理车间,异味难免会有。随着处理工序不断变得先进,员工进入车间都会穿好防护服,做好隔离工作;完成工作后再换上便装,确保无异味,从而工作和生活互不影响。“但是我们有时候忙起来忘了换装,去开家长会时身上带着异味,也是挺尴尬的。”向亚玲笑称。除了日常工作以外,向亚玲更重要的职责是母亲。她的丈夫也在基层工作,事务繁忙,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她尽力而为,绝不松懈。
2005年,向亚玲驻村扶贫工作期间,女儿正处在小升初阶段,尽管她工作繁忙,不能回家,但她经常通过电话,耐心嘱咐女儿在生活上要倍加注意保护好身体,争取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在“创文”、“创卫”等重要工作期间,向亚玲抽出时间与女儿谈心,关注女儿的成长。“好在女儿小时候在大院里长大,邻里关系和谐,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邻居们帮帮忙,女儿也有很多小伙伴。”向亚玲说。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熏陶以及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女儿进步迅速,并在音乐艺术领域得了国际、国内不少奖。2017以来,她获雷纳托•布鲁松国际声乐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总决赛第二名等。2020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2019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突出贡献奖”。好家风薪火相传,两代人在各自岗位上演绎精彩别样的人生。
来源丨无害化中心、宣教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