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余干潘迪渊的爷爷潘骥烈士,是这1343名无名烈士中,唯一被亲人找到的无名烈士。
【前 言】
当年,方志敏烈士在闽北苏区率部浴血奋战时,曾在张山头附近追悼阵亡将士。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留下了一个共同的称号——烈士。1343座无名烈士墓,层层叠叠散落在近千亩竹林中。三块青砖、一根竹竿、一条红飘带,就标记了一处红军墓冢。竹林之下的土地,长眠着红军烈士的英魂。没有墓碑,剖开的半截竹竿上用红漆标记上一个数字编号,就是墓地的标识。


张山头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的自然村,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距市区约25公里,距小浆村部约8公里,海拔810米,现在册户籍26户126人,常住人口约10余人。如果你还不知道张山头,还不了解张山头,就请你静静地往下看……
张山头,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久以来,人们被武夷山秀美的风光和名扬海外的大红袍所吸引,渐渐淡忘了这片土地曾经被鲜血染红。很多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都不知道距离市区 20 多公里的深山里,居然有如此规模的红军墓群。


三十年代初,张山头闽北红军中医院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当地发生多次小规模战役,伤病员都集中在张山头治疗,当时缺医少药,不少伤病员不治牺牲,都埋在了张山头。许多人跟随红十军入闽作战,牺牲时只有十六、七岁他们,没有名字,也没有记录,家人到今天都不知道他们埋在这里。到目前为止,经五部门共同调研确认的有 1343 座红军墓。未经确认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个数字令人感到吃惊。
当年红十军入闽作战时,曾在这里设立医院,方志敏到此看望慰问伤病员,还派特务营来保卫医院。
红丝飘动,山河无言。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斗,战事最激烈的时候,牺牲红军流淌的鲜血染红竹林。驻地群众担心反动派知道红军姓名后,会株连烈士家属,因此不敢标注姓名,只用三块青砖搭成简易墓穴,将遗体就近掩埋在后山。




多么惋惜!先烈们牺牲时那么年轻,很多甚至只有十六七岁。多么遗憾!他们为国壮烈牺牲,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1343座烈士墓中,只有当时红军医院院长王日华留下了姓名,其余墓前只有后人写下的一个编号。因为没有名字,他们的家人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埋葬在这里。
据1983年编印的《福建省崇安县革命烈士名录》,记录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位。江西余干潘迪渊的爷爷潘骥是这1343名无名烈士中,唯一被亲人找到的。





石墙的基座上镌刻着如下铭文:
武夷山是原中央苏区县,张山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北苏区红色首府大安和福建省委所在地坑口的中心点,是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的驻地,方志敏曾在 1931 年5 月到此看望伤病员。这里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区域,多次发生惨烈战斗,闽北红军独立团两任团长谢春钱、潘骥,红 58 团政委陈一等红军指战员均在保卫张山头的战斗者牺牲。因战事艰险,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牺牲的战士多,遗体匆忙掩埋,未留姓名。从 1928 年至1935年,在东坑头、瓦窑,墓坪,黄泥潭仔四大片区的千亩山林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葬群。2016 年发现红军墓冢一千余座,“红军墓”碑一方。经核实,墓中人员身份为闽北红军、红十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牺牲人员,苏区干部和赤卫队员等。

【编后语】
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记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烈燃烧的忠魂之中,都蕴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让先烈的牺牲永远被后人铭记,让先烈的精神永远传承发扬。让无名烈士成为有名英雄,让烈士亲人共享英雄荣光,让烈士早日魂归故里,别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缅怀先烈功绩,告慰先烈英灵,让遗骨回归故里。让爱回家江西分会九江市让爱回家寻宝宝回家志愿者服务队公益寻人发起的“让烈士回家,寻找烈士后人”公益项目,诚邀全国各地媒体、志愿者一起参与到“寻找烈士墓及寻找烈士后人的志愿服务团队 ”中来。
让爱回家江西分会九江市让爱回家寻宝宝回家志愿者服务总队,携手江西余干潘骥烈士的孙子潘迪渊先生等志愿者以及相关部门,寻找这1342名无名烈士的后人和活着的人。如有相关资料和信息,请联系我们,联系电话:
13687938766
13576231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