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国量子计算的一项世界突破从安徽传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合作,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即“九章”1分钟完成的任务,超级计算机需要1亿年。
光量子干涉实物图。
而就在2016年,当潘建伟院士推动我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时,许多城市都来不及从震惊中回神:为什么是合肥?
2017年,合肥紧随上海之后,成为我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声平地惊雷,让众多省份和城市再也坐不住了:为什么又是合肥?
论经济实力,合肥不及沿海;论科教资源,不如武汉、南京;论创新氛围和活跃度,深圳、杭州等大批城市都在合肥之前。“合肥,不就只有中科大和中科院合肥分院吗?”
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
是啊,为什么是合肥?
12月1日,走进中科大静谧的西区校园,“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几个大字,在岁月洗礼中,仍熠熠生辉。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这里,建有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
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这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平台。
而同步辐射光源,仅仅只是合肥一系列大科学装置群的其中之一。
2019年,安徽GDP约3.7万亿,湖北4.6万亿;合肥GDP为9400亿元,不到1万亿,而武汉是1.6万亿。
一项大科学装置,动不动要投几亿、几十亿,一建就是10年、20年,关键建成之后,大多只能做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很难有经济回报。安徽和合肥并不是经济大省大市,是什么动力让安徽这么做?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一切动力,都取决于你想成就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合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坦言,合肥的财政收入并不宽裕,这些年花在大装置、大学和科技创新上的每一分钱,都要反复算了又算。但是,我们从未犹豫过。“这些投入,或许不能改变合肥的现在,但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改变合肥的未来。”
合肥,是中科院在北京之外,科技资源布局最多、最重的战略之地。在中科院和中科大联合加持下,截至目前,合肥获国家发改委批建的大科学装置共有4个,加上其他在建或申报中的大装置,共有11个。勿说中部,就是在全国也堪称一骑绝尘。
当许多城市“睡醒了”,想要进入大科学装置竞赛,合肥早已形成大科学装置群。而这些看似“没有回报”的布局,都在悄无声息的10年、20年甚至是30年前。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动建,更是早在1984年。
在“潜绩”和“显绩”之间,合肥选择了前者。哪怕这个“冷板凳”,一坐就是30年。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头一个硬杠杠,就是大科学装置。在历经长达30多年的科技“马拉松”后,合肥创新的硬核重器,终于厚积薄发。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规划图。
2017年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安徽按照省市两级1:2的比例,每年拿出200亿元、连续5年拿出1000亿元,投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仅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就投了100亿元。
8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曾在合肥的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5年,同时兼任中科大教授。
“很多人都说是中科大成就了合肥,但没有合肥,就没有今天的中科大。”他回忆说,1970年,中科大从北京辗转南迁,在那个困难的特殊时期,连续遭到一些省份拒绝。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德生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北京找到中科大,说你到安徽来,我安徽人民再穷,勒紧裤腰带也要把你养起来!
中国科大校园。
“安徽的崛起没有秘密,认准的事,没有瞻前顾后,大胆投入,干就完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看似笨功夫,却是大成就。”
今年,是中科大南迁安徽50年。合肥高新区内,占地3000亩的中科大新校区,正在崛起。它用了整整半个世纪,无声地实现着对这座城市的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