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硕士、创业青年、董事长、云南大学生创业导师、中国狮子联会云南滇狮服务队创队队长、庄主……诸多标签加在王建钧身上,而他只说,他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
王建钧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自幼家境贫寒。曾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工作,让家人早日摆脱生活的窘境。然而,当他研究生毕业,有了一份稳定和收入不错的工作,他却又放弃了这一切,重新选择成为一个“农民”。不过,这次不是像他父辈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庄稼汉,而是有着远大梦想和目标的新农人。从每一块土地、每一粒种子、每一株苗抓起,顺应节气和自然规律,生产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向大自然学习,从劳动中获取力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更多人。
未来,王建钧将立志成为中国农耕文化传承的领跑者。
寒门学子苦读书 池中鲤鱼跃龙门
1983年,王建钧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的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种地为生。王建钧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建钧三兄妹从小就很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是贫寒的家庭实在难以支撑三兄妹的学费。王建钧上高一那年,弟弟不得不辍学到广州打工,用稚嫩的肩膀支撑哥哥继续读书。而年迈的父亲为了供王建钧和妹妹上学,外出打工两次受伤,这让王建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释怀,他发誓要让家人摆脱这样的窘境。高三那年,因为成绩优异,学校还为他减免了大部分的学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肩负着家人的巨大期望,王建钧磕磕绊绊地念完了高中,并于2002年考上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继续考研。这一举动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咱家那么穷,好不容易读完大学了,不好好找工作,瞎折腾什么?或许从那时起,折腾就时刻刻入他骨子里的东西。就在那一年,他成了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读研两年,他除了完成学业,还依靠自己的努力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伍万块钱,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把妹妹供到了大学。当然王建钧坦言,这期间导师对他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栽培。
2008年10月,王建钧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云南省设计院集团·云南宏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这时的王建钧发现,生活好像正在一点点偏离自己的理想轨道:“搞工程压力太大,整天提心吊胆,身心俱疲。”而且因为经常早出晚归,回家以后,年幼的儿子都不认他,这让他很是失落。
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新一轮的“折腾”又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滋长……
田园梦点燃希望 回归自然当“农民”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石嫣老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去折腾菜园子,这几近疯狂的行为,勾起了王建钧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石嫣老师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及分享收获农场以及它背后的故事,还翻阅了中央出台的关于“三农”工作的各种文件。为了有更直观的体验,他还实地考察了北京、深圳、惠州、广州、云南等地的几十家农场,对社群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更愿意称之为社群互助农业,互助,更显平等和合作。CSA的概念源于国外,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关系,支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农业的生产、教育、休闲娱乐的多功能,也满足了城市中产阶级的心理需求。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彼此又缺乏信任,所以人们才越来越关注CSA。在传统农业模式里,农民一肩挑着靠天吃饭的生产风险,他们没有预测和控制市场的能力,而CSA由于消费者预先支付费用,农场按订单计划生产,生产与市场两端的风险得到分担。有了收益保障,农民才会凭良心种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互信基础,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城乡互动。”王建钧情绪激昂地讲述他的新农人理念。
王建钧认为,无论是市民预付租金到农场租地自己种菜,当都市农夫,还是认领一棵果树或者一只鸡,大家最初的动机是寻找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可是,从深层次来讲,CSA对于破解社会信任危机,构建互信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CSA的运营模式和对生态农业、可持续生活理念的坚持,让他觉得这事大有可为。随着了解慢慢深入,他越来越清晰自己未来的方向:“我是农民出身,心里一直有一个“田园梦”的情结,其实“田园梦”很多人都有,只不过大多数人把它当做残酷现实生活之外的世外桃源,用以享受休闲和轻松。然而,倘若你真要把这一梦想当作一份事业去做,还是需要很多勇气。我决定为了这个梦想继续折腾下去。”
梓乡之情携手行 鹭约鸥盟播使命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知道,要投身农业这一行,一定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资金、人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观念的改变等等。
很多先行者告诉他: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你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拿着手上仅有的几十万现金,他对妻子说,如果钱都投进去,失败了,回来还有没有饭吃?面对现实,妻子给了他最有力的支持和理解:放手去干吧,就算失败了,家还在,孩子还在,车子还在,房子还在,这些都在,就算生活重新来过又有何惧?
有了坚强后盾,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结束一个稳定高薪的工作,开始一个全新的事业,完全是摸石头过河,前途未卜,王建钧知道,这一切,关键是心态的调整。
他开始认真分析和总结过来人的经验,彻夜思考如何开发好的商业模式,让公司实现良性运转,继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寻觅合适股东,他往QQ群里扔进去一个商业计划书,没想到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标明了“风险共担,谨慎为之”,但田园梦照进现实,很多人还是为之一动。全国各地天南海北志同道合者带着资金赶来,叁佰伍拾万很快筹齐了,八个人的管理团队也很快组建起来。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大学生及一些外出务工的梦想青年,也放弃了原先的工作,踏上红土,来到七彩云南,和王建钧一起,开始了社群互助农业之路。
2014年10月15号,梓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王建钧说,梓盟取义“梓乡之情,鹭约鸥盟”,意即与鹭、鸥相约结盟,比喻隐居者的生活。古人云:一堤风月,六桥烟水,鹭约鸥盟在。他笑着说,这样的意境让人无比神往,但真实的生活远比这画面有挑战性。
“观念的转变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尤其是生产者的观念更难改变。”王建钧提倡的自然农法种植,不用化肥农药,在种了多年“地”的农民那里,根本就是痴人说梦。甚至有人把锄头一扔,直接走人。还有农民为了种菜的奖金,悄悄从家自带上化肥,凌晨5点去给蔬菜施肥,这让他哭笑不得。
“我们坚信一点,我们祖辈用传统方法能种出来各种蔬菜瓜果,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实践,梓盟慢慢有了一套自己独创的种植方法,农家肥、油枯、葛根、辣椒、胡椒等都是他们的常用“武器”。
如今,王建钧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梓盟农业有个QQ及微信群,里面成员都自称“紫薯”,意即梓盟农业的粉丝。他们说,只要你坚持到底,土到底,我们就挺你。
他不太担心会员数量,因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口碑的力量往往超出想象。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优化产品和商业模式,更好地传承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的农耕文化需要大家来传承,这不是噱头,是应该脚踏实地去努力的。我们对租地做家庭菜园的“地主”有一个要求,就是他们每周要来农场自己种植一次。只有通过自己亲历劳动,才可以真正地与我们这些新农人一起,共同为维护土地的安全和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理念的倡导,也是我们的使命。”
曾经受赠于玫瑰 而今回馈于社会
虽然工作忙碌,但王建钧始终热心公益事业,这源于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最困难的高中阶段,学校减免学费,同学解囊相助,给了王建钧很大的触动。大学时候,隔壁班的一位同学患了重病,手术需要四万多元,虽然那时的自己还需要弟弟的资助,但是一想到一个活生生的同学有可能因为没钱治疗失去生命,他就觉得难以接受。他捐出了伍拾元,那是他第一次捐款,也是他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万幸的是,同学的手术非常顺利,后来又和大家学习、生活在一起。他第一次深刻地体验到,自己的一份爱心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一个同龄人的命运。
2009年参加工作之后,王建钧就加入了“壹基金”。2013年,他加入昆明之美慈善公益机构,昆明之美的“公益不分大小,只要有心,做一件公益很容易,难的是坚持做公益”的公益理念对他影响很大。他改变了“做公益就是捐款”的理念,积极投身慈善实践活动,现场参与,让他有了更多的触动和感悟。2014年,他又加入中国狮子联合,成为了云南滇狮服务队的创队队长,带领更多人一起加入公益之列。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随后,中国狮子联会第一时间组织会员,统一着装,几十辆车浩浩荡荡开到了灾区。看着围观群众眼中的肯定和支持,望着受助群众眼里的感激和感动,王建钧突然明白,公益,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引领更多的人来参与。人之初,性本善。公益活动的渲染,能激发和调动人们内心深处最大的善意,从而号召和引领更多的人加入公益的队伍。它是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实践。
如今的王建钧,很享受慈善公益事业中那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可以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来,“只有当你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付出的快乐。”
青涩校园缘笃定 梓盟庄园获和谐
无论是当初孤注一掷搞生态农业,还是一直坚持做公益事业,妻子赵振华都给予了王建钧莫大的支持与鼓励,这也让王建钧倍感欣慰。
王建钧和妻子相识于大学期间。彼此相遇的那一刻,他就认定这个温柔、美丽、善良、淳朴的小师妹就是他一直寻找的“她”。而这位小师妹也被王建钧的勤奋、真诚、担当、执着所吸引。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在美丽的大学校园谱写了一曲浪漫而真切的爱情之歌。
青涩的校园恋情大多难以维系,毕业即失恋是很多校园情侣的真实写照。王建钧和妻子,用彼此的忠诚与信任、理解与支持,包容与呵护,将这段恋情载入他们生命的里程碑之中。
如今,他们有了一个三岁的聪明可爱的儿子。每到周末,王建钧带着妻子和孩子,在农场种瓜摘菜,看儿子捉蟋蟀追蝴蝶,感受一种脚踏实地的幸福。“我们只有对大自然、对土地、对劳动有最大的尊重,才能收获快乐、健康、希望,收获身边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王建钧,这位八零后男孩,用自己坦诚的胸怀与创新的思维以及朴素的执着理念,正一步一个脚印,用实际行动播种着梓盟田庄的每一片土地。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向大自然学习,从劳动中获取力量和快乐,并把它传递给更多人。
来源:新观察报道
作者:尉 彬
责编: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