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兵十五连50年重返故里
在旬阳举行纪念庆典活动
李 涛 董邦耀
4月24日至26日,当年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15连80余名学兵,从西安,宝鸡,咸阳,武功及合肥,北京,上海,广东等四面八方,赶赴安康市旬阳县河源大酒店,隆重举行庆典活动,纪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

(学兵15连参加三线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纪念庆典活动合影)
上世纪70年代初,为加快三线襄渝铁路建设,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和铁道兵共同组织动员了陕西关中25800余名初中毕业生,编制了141个连,统称为“学兵连”。他们共同经历了三线襄渝铁路建设血与火的焠砺,铸造了坚不可摧的三线学兵精神。1971年2月,由当时宝鸡地区的武功,千阳,陇县三县的初中毕业生,还有宝鸡农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等209人(其中三名带队地方干部),组成学兵15连,于3月5日到达安康旬阳县的关口公社罗向崖,先修便道公路,后担任横洞施工任务。半年后任务完成,又开赴罗家岭进行隧道掘进的施工,历经两年半。

(学兵15连参加三线襄渝铁路建设50周年纪念庆典活动仪式主持人董邦耀)
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十五连和整个学兵队伍一样,在铁道兵和安康地方政府的领导管理下,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磨难、考验,历经生活关,劳动关,生死关的重重考验,变成了一只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期间,十五连月月提前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施工任务。在施工任务最艰苦的大会战时期,曾经创造过月任务提前九天完成的记录,全连受到部队的通报嘉奖。两年多来,特别到施工中后期,全连有近10人入党,60多人入团,荣立三等功者近20人,营嘉奖60余人次,连嘉奖者几乎覆盖全连。当襄渝铁路胜利完工时,连队已牺牲二人,伤病者20余人……在旬阳渡过了近三年艰苦卓绝的生活,用血汗凝结了胜似亲人的战友情谊!

(铁路旬阳站和中国航运博物馆共同举行的“学兵15连50年重返故里欢迎仪式”。)

(祭奠英灵)

(原5847部队学习15连(群主)学兵向“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赠送锦旗)
这种“三线学兵精神”,让他们吃苦耐劳、奉献一生;这种“三线学兵情结”,让他们日思夜想,牵挂终身!在50年后,他们更想重返故里,再看一看当年自已打的隧道,亲眼目睹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

(学兵15连代表李涛向“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赠送锦旗)

(副县长王拥军应邀在50年庆典仪式上,向当年的学兵娃子们表示慰问,祝贺!)
50年纪念庆典活动隆重、简朴、内容丰富,旬阳县委副书记王武臣到学兵15连住宿的河源大酒店看望了老学兵,与他们促膝而谈;副县长王拥军应邀在50年庆典仪式上,向当年的学兵娃子们表示慰问,祝贺!他说,学兵前辈们当年为旬阳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旬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学兵们争相自我介绍、踊跃发言。旬阳县太极城研究会管乐队朱新月等人献演文艺节目,与当年的学兵娃子交流、互动。

纪念庆典仪式的当天下午,学兵们集体前往旬阳县烈士陵园,吊唁、祭奠了牺牲在襄渝线上的十五连战友郑宪法、史文华及所有牺牲的烈士们。随后集体参观了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并向博物馆捐献了当年的一些物品、图片、与襄渝铁路建设有关的光碟、图书等,为建立三线建设博物馆补充了实物资料。

(《学兵纪念碑》碑文的作者李涛)
这次活动的筹备得到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积极的协助和支持,汉江航运博物馆是为展示“三千里汉江黄金水道,五千年中华航运文明”而建设的博物馆。博物馆前期筹备历时数年,经过工作人员多次沿江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共搜集到上千件航运实物、影像和文献资料。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旬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交通局等主管单位的不懈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于2015年4月27日正式开馆。如今,汉江航运博物馆已成为汉江流域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50年纪念庆典活动筹备组代表向蜀河马老四食府赠送锦旗。)
罗向崖,罗家岭是十五连战斗过的地方。学兵战友们来到罗向崖横洞口,来到罗家岭隧道口,来到当年的营房故地,回忆当年艰苦、火热的生活,追古抚今,睹物思人,情绪激动,泪水涟涟。
蜀河镇是学兵们当年的圣地��是第二故乡的代名词。来到这里,他们回忆往事,辨认着当年熟悉的卫生队,供销社等原址,指指点点,谈笑风生。既怀念50年前的旧地风貌,又感佩今日的巨大变化。随后纷纷聚集在10年前矗立的学兵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这80余位当年的学兵已经都是奔七之人,有些已经70多岁了。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仿佛只是一瞬间。几天来欢聚一堂,互相辨认战友,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滔滔不绝。当年的难忘岁月,战友情谊,思念之情,说不完,道不尽。从河源大酒店到汉江航运博物馆,从罗向崖、罗家岭营地到蜀河镇,欢声笑语,激情荡漾,话语不停,思绪不断。

在短暂的聚会期间,大家互相介绍各自现状,畅谈50年祖国建设发展的惊人成就,对未来充满信心。并相互鼓励,在今后的岁月里,依然保持当年三线那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顽强作风,意志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力求为社会,为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度过一个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幸福晚年。

李 涛:男,1954年4月生,宝鸡市陇县城关镇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学毕业后,成为三线学兵,后在陇县医院工作。曾任《宝鸡日报》主任编辑,主编文艺副刊,编辑《大散关》《陈仓园》文学文化栏目多达800期。已经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作品150多篇。散文、随笔及新闻作品40多次获全国、省市奖励,其中获全国奖20多次,散文《散关透风》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全国报纸副刊金奖,出版散文集《天上人间》,编辑纪实文学集《青春无悔》,合编散文集《散关走笔》。主持报纸文艺副刊20年,编发了作者各类文艺稿件800余万字。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