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4日晚,南京市京剧团出品,李卓群编剧、导演作品——京剧《鉴证》(原名《光绪之死》),继去年8月首演、巡演口碑爆棚之后班师回朝,在江苏大剧院再次献演,可谓梅开二度。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相约黄素嘉、王振羽、查铭凡等江苏舞蹈、史学、医疗、新闻界人士观剧,见证国粹爆棚盛况。演出结束,名人名家还与马博通、索明芳、范乐新等主创人员作了交流。

黄素嘉等名家与《鉴证》主创在舞台上留影。
京剧《鉴证》从“清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这一重大史学研究成果说起,讲述光绪帝在死前10天里,与历史传闻中有投毒嫌疑的慈禧太后、隆裕皇后、袁世凯、李莲英的最后接触,以及同珍妃超越生死的真挚爱情,这也是京剧艺术与史学前沿课题的首度结合。
《鉴证》由南京市京剧团与李卓群工作室共同出品,也是南京市京剧团与北京京剧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的首部作品。
《鉴证》导演、编剧李卓群从最早的京剧作品《惜·姣》《碾玉观音》,再到后来的京剧《大宅门》,她的作品一戏一格,又有着更深层次的思想开掘。她的作品总能在舞台上呈现有血有肉、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避免“脸谱化”、“扁平化”的演绎。
“光绪死因”的探秘过程横跨了历史学、物理学、法医学、刑侦学等多学科,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发现”,也是近年清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之一,兼具独特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潜质。自两年前在媒体上了解到光绪帝死因真相及其研究历程后,李卓群导演便期望能将“光绪帝死因鉴证”的故事搬上舞台。为此,她参阅了三百余万字的史料打磨剧本,多次前往清西陵、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历史古迹采风,并邀请钟里满老师担当京剧《鉴证》的历史顾问。







(剧照由江苏大剧院提供)
李卓群在认真研究了有关光绪死因和晚清政局的大量资料,并在钟里满老师的指导下研读了《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后,李卓群导演决定将全剧的着眼点,锁定在光绪死前的最后10天。
李卓群导演表示:“京剧《鉴证》的戏核是‘向死而生’,是向生命、真相、科学的致敬。”全剧通过舞台表演与文献实证交叠的线性叙述,逐层揭示光绪之死的惊世真相,以10日之变洞见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后的10年遭遇;以光绪帝亲情、爱情、友情的纠葛羁绊,铺展风云诡谲的晚清朝局;以光绪帝向死而生的改革精神,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之际的新旧交锋。
南京市京剧团团长王珏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是南京引进的专业人才。来到南京这几年,他带领市京剧团继承传统、创新发展,既复排了众多传统剧目,又排演了《大明城墙》《梅园往事》《鉴证》等一出又一出好戏。
王珏从李卓群导演的处女作《惜·姣》起就在关注这位年轻导演推出的作品。“7年前,那时候还没听说过小剧场戏曲的概念,有天突然发现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一部小剧场京剧作品——《惜·姣》,后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教育家张逸娟老师也推荐我去看这部《惜·姣》。这个戏看完给了我很大触动,在那之后我就想和李卓群导演以及她的团队合作,我觉得像北京京剧院这样传统积淀厚重的院团都能产出这样时尚的小剧场戏曲,我们市级院团应该步子更大一点、眼光更长远一点。后来有机缘,听卓群导演讲了《鉴证》的故事,非常吸引我,我觉得这个题材很好,也很适合我们团。”
京剧《鉴证》的创作团队也堪称一流,除了小剧场戏曲的领军人物李卓群担当编剧、导演;作曲家谢振强、戏曲界造型“圣手”蓝玲加盟创作;青年作曲家韩光、青年戏曲造型设计张颖、青年舞美设计任思远、优秀戏曲技导张旭冉、旅美青年舞蹈家赵玺等也纷纷参与其中;京剧偶像马博通、“梅花奖”实力戏骨范乐新、小剧场戏曲“一姐”索明芳领衔主演,张训菘、唐谈、郭贺军、张晨萱、王莹等南京市京剧团优秀演出力量联袂出演。

王振羽与马博通(饰演光绪)交流。

黄素嘉(右一)等与演员交谈。
江苏舞协原主席、著名舞蹈艺术家黄素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著名文史学家王振羽,南医大教授、著名医学专家查铭凡,知名媒体人王希凌等观剧后,走上舞台与主创人员作了交流。他们认为,历时两年筹备打磨的《鉴证》,载誉归来再演,剧场内依然掌声如潮,说明它是一部在艺术上能产生共鸣的好作品。《鉴证》是国粹,但也不失很潮很时尚的元素,让年轻观众坐得住,津津乐道。他们非常认同戏剧界提出的“近距离感受新时代的新京剧”观点,《鉴证》就是这样的作品,令人鼓舞。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