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邱映林,广东河源人,1974年上山下乡到灯塔知青农场务农。1976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荣立个人二等功。1980年退役,现居宝安。
1974年,17岁的邱映林正值青春年华,那时走在大街小巷上经常能听到广播播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宣传口号,于是邱映林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广东省河源市灯塔镇知青农场插队务农。
来到农场的知青有200余人,虽然都是城里人,但大家干起活来一点都不马虎,他们适应能力强,没有城里人的娇惯,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一段时间,便掌握了务农的基本技能,当地人称赞他们为“干农活的好把式”。
农场生活很充实,但邱映林的志向却不在此。他在知青农场干了两年,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农场有两个参军指标。通过积极争取,邱映林有幸成为其中之一。1976年,邱映林参军入伍,成为广州军区41军某师一名野战军战士。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邱映林认真学习,刻苦练习,凭借在知青农场干农活的吃苦精神,很快成为一名军事技术全面过硬的优秀战士,并在当年被选为班长,第二年被选为党小组长、连党支部委员。
亲历战场生死
深知活着就是幸福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按照上级指示,邱映林所在的军队要配合另一个军队担负起自卫反击作战中的穿插任务,将敌人阻断打散,然后围歼。
在一次战斗中,他们遭遇了伏击,伤亡惨重,反击中医疗物资不幸丢失,仅剩军医身上带着的8支青霉素,干部让给战士,轻伤的让给重伤的。部队边战边走,劳累疲惫,补给中断,迭遭伤亡,抬着伤员和烈士遗体艰难前进。尽管遇到种种困难,战士们依然完成了穿插任务。由于补给中断,来到指定位置后断粮的情况还是出现了,但任务在身,战士们靠着吃树叶、啃草根、饮露水充饥,以顽强的毅力坚守阵地。
眼看着树叶、草根都要啃完,为了打破困境,作为班长,邱映林带着几个战士下山寻找粮食,途中遇到10个越南士兵。短兵相接,他拿起冲锋枪跟越军战斗,因寡不敌众受了很重的伤,肩胛骨被打穿,胳膊上也中了一枪。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趁着还有一口气在,邱映林决定牺牲自己掩护战友撤退。他把衣服脱下来堵住伤口,躺在地上进行自救,同时拿出一颗手榴弹,放在手边,随时准备着,只要敌人靠近就和他们同归于尽。结果,看着班长为了自己受伤倒地,一同下山的战士又扛着机枪杀回来,最终邱映林被救回,但他的战友却永远留在越南。
邱映林说,虽然受伤造成身体六级伤残,但最后还活着,每每回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自己就心痛不已,深感活着就是最幸福的事。
1979年4月,因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出色表现,邱映林获记个人二等功1次。
宣讲革命故事
干事创业永葆军人本色
1980年,邱映林退伍回乡,被分配在供销社的宾馆当服务员,因工作出色,后任宾馆出纳员、宾馆经理。
1986年,邱映林来到宝安并扎根这片沃土。他到沙井王氏电子厂应聘保安,从低层做起。部队优良的工作作风,让他对工作非常负责,才几年时间他就从一名保安员成长为保安部经理兼人事部经理。1989年,邱映林辞职创业,辞职后他向宝安电信局申请开通了宝安县第一间公用电话报刊亭。开电话亭将近10年,他资助过上千人。
退休后,邱映林也没有闲着,他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多项活动,主动去学校给学生讲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身上继续传承。邱映林说:“生活在当下,要更加珍惜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将红色精神更好地弘扬下去,只有把国家建好建强,他们的牺牲才不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