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变良田!河源江东新区多措并举让撂荒地焕发生机

如何让撂荒地“活”起来?今年以来,临江镇把解决耕地撂荒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等不得、误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积极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等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采取多形式加大撂荒地复耕,做到应垦尽垦、应耕尽耕、应种尽种。目前,全镇完成复垦面积1655.82亩,占任务的87.18%;复耕复种面积1217.33亩,占任务的64.09%。
据了解,临江镇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严守耕地红线,勇担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打好一系列组合拳,把撂荒地专项整治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临江镇多次召开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和耕地保护政策,并结合粮食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确权等图斑数据,通过入户排摸、现场踏勘等方式,共排摸撂荒地1899.37亩,建立了到村到户到地块的工作台账,为撂荒地整治工作摸清了“家底”,亮明了“靶心”。
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临江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撂荒耕地整治和复耕复种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挂图作战,倒排计划,对每块撂荒耕地逐一标明所属户主姓名和图斑号,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镇牵头、村主体、户代表三级网格员分片包段的工作机制。
在复耕复种方面,临江镇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代耕+委托+流转”的方式抓好荒田复耕,对生产条件较好且比较零散的耕地督促农户或者村小组委托村内其他人员复耕;对相对集中连片的撂荒地,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对撂荒较久,地力降低,复耕难度较大的耕地,与撂荒地户主规范建立流转手续,引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复耕,并且在流转合同中明确要求禁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做到“农户复耕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土地流转一批”。
古竹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把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抓手,把打赢打好荒地歼灭战作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聚力开展撂荒地专项治理,让闲地蜕变成“金土”。目前,全镇复耕复种面积1984.94亩,复耕率90.01%,图斑内撂荒点全面完成平整。
为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突出问题,古竹镇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汇报会,靠责任、压担子,抓进度、比成效,推动整治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过地毯式、拉网式摸查,对撂荒地块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清零”台账,为集中整治打牢基础。各村还采取村级广播、悬挂横幅、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新区相关政策,做到“撂荒地复耕工作推进到哪里、政策宣传就跟进到哪里”,在全镇掀起整治撂荒地热潮,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群众自主复耕复种的积极性,发动群众守住自己的耕地。
同时由镇纪委牵头,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点检查撂荒地整治工作进度和数据真实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
接下来,古竹镇将持续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坚持 “驻村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包地”责任体系,实行撂荒地块网格化管理,把每一块撂荒地块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户内有耕种意愿的,通过积极宣传动员、落实补贴政策等方式,鼓励农户自行开荒整治;对于地块相对集中的或长期撂荒的耕地,鼓励企业、合作社统一流转经营;确保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守住古竹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