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退役军人-创业先锋 | 欧小鲁:“蓝莓大王”初心不改梦想花开
(文/王红虹 图/宋金峪 海报/陈倩 )
在融和集团欧小鲁的办公桌面上,左边放着一只用了29年的搪瓷杯和一张18岁入伍时的参军照片,右边则摆放着一个地球仪;这张桌上,一边装着欧小鲁的初心,一边则装着欧小鲁的躇踌满志。
跟欧小鲁聊天,我们看到了他眼里的光。1990年12月,18岁的欧小鲁离开家乡前往衡阳部队参军,退役后在深圳公安队伍沉浸过15年,却在仕途正当年 , 遴选绽芳华的时机,选择了辞职下海;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了投资周期长、苦累兼并的生态农业,做起了自主创业。2010年,他回到家乡河源市创建了广东融和农业生态集团有限公司。欧小鲁坦言:“这么些年走下来,没想到今天有机会担任河源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可以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还可以在创业的同时,协同乡亲们劳动致富。”欧小鲁说,今天的成功,得益于军旅经历中带来的磨砺、深圳先行示范区让人成长的机会、身边朋友的信赖扶持和家人的支持。
梦想花开在灯塔盆地里的蓝莓产业园
位于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的广东融和蓝莓庄园是融和集团旗下子公司,走在长达5公里的融和蓝莓庄园进园道路上,两边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蓝莓果树。欧小鲁创建的蓝莓产业园和“融深优品”的大米种植基地,就坐落在广东得天独厚的灯塔盆地地带。
广东省河源市灯塔盆地涵盖河源市东源、和平、连平3个县20个乡镇,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生态优良,历来是广东省粮食主产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也同样被定位于当地乡村振兴“主引擎”。
“蓝莓的鲜果期是5-7月份,事实上蓝莓全产业链的市场发挥期是可以很长的。我们在蓝莓的采摘后就全部进入冷链期,让其在采摘过后的几个月到来年有果之前,都形成了冻果加工。”欧小鲁告诉记者,目前融合集团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沉淀,已经形成了蓝莓种苗、培育、摘果、饮料、果干、果粉、花青素整个蓝莓全产业链的成产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蓝莓的全产业链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是花青素,花青素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都非常大,因其有抗氧化、防晒、保护视力、延缓血管、细胞衰老的作用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日本的花青素是从葡萄籽里提取的,而蓝莓的花青素提取量是葡 萄籽的60倍,融和集团生产的蓝莓花青素经过和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加工后,其产品可以让身体全部吸收。如今,花青素已经是融和集团蓝莓庄园的拳头产品。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全省最大面积的蓝莓种植基地,该项目预计总投资约9.5亿元,总占地面积为22000亩;今年正在申报蓝莓产业园,我们以前的蓝莓产业链加工在广州,明年开始在河源当地形成冷链、仓储、加工、技术等加工基地体系赋予附加值后的蓝莓全产业链就从灯塔盆地走出去了,届时将打造成融深优品品牌的产品之一”。
从下海创业最早种植绿化树,到“种果得金”的历程,至今让欧小鲁心怀感恩且感慨不已。用欧小鲁的话说,蓝莓的每个节点都有着一个故事。
种植蓝莓的开端,欧小鲁笑称是机缘巧合有“贵人”指点。一位专家在得知融和集团种植的绿化树刚好一季出苗后,从其专业角度引荐了种植蓝莓。欧小鲁随后在市场中了解到蓝莓在北上广深的市场销量最大,且市场上多以加拿大、美国、智利的蓝莓在销售,国内北方种植的蓝莓由于气候、土壤只能做果干果汁。联想到蓝莓经过加工后能产生的附加值,欧小鲁开始了种植蓝莓的尝试。在专家的引荐下,欧小鲁寻找了几十个品种来落地。“当时也不怕失败,很多品种都是一百、几十亩这样来试种,光是试种就种了2000多亩、40多个品种;到了果期成熟时就看哪个果品是成长最好、果实最大最甜、最符合需求的就保留下来,到了现在就形成了蓝莓园果树早中晚熟系列。”欧小鲁给记者科普:“鲜果的要果品大、甜;加工的要花青素含量高的,就这样完善形成了产业链”。
如果说从体制内辞职下海创业,欧小鲁的心中装着一股勇往直前的“牛劲”,那么蓝莓全产业链落地则是欧小鲁落地生态农业梦想花开的着手。
智慧农业无人农场提升“米袋子”
除了蓝莓全产业链,欧小鲁同样在思索生态农业板块的其他抓手。粮食产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在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提出了在更高质量上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市场敏锐性和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他,把目光投向了“米袋子”。
记者进入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马路两边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
“这里有万亩的稻田都是种植丝苗米,再过20来天这里就都是金灿灿的收割季节了,按照亩产1400斤稻谷计算,每年的产量约在7000吨;到了明年有计划覆盖在周边7个乡镇铺开来扩大种植面积。这里都是实行了无人飞机、无人机械、无人拖拉机来耕种、收割,也就是说水稻的耕、种、管、收,都依靠智能机械,通过无人作业来完成;同时,我们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作为水稻无人农场的技术指导,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唐湘如团队研发的香稻增香增产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泽民团队的10个丝苗香米品种”。欧小鲁心中早就规划了一个颇具现代化农业规模的“米袋子”蓝图。
据介绍,柳城镇下坝村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相比传统水稻生产,其生产可节约成本增加效益10%以上;无人农场是指在工人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耕作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机械覆盖耕种管收 所有环节、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过程全无人。
“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如今农村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明年我打算提供机械、种苗、肥料,农药、技术给到农户,农户只需要按照我制定的管理标准来做,管理好水的灌溉,相当于农户只需付出劳动力,我们以高出市场价30%的价格回购。然后我们在各县城成立米业公司加工基地,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去干的活,我就专心做好我的好粮安全生产”。欧小鲁说,基地引进种苗产出的绿色丝苗香米,香气比普通丝苗米增加20%以上,产出的富硒富锌铁丝苗香米具有修复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心脑血管等多种功效。深圳有2500万人口,10%就有250万,5%就有125万人的生意,哪怕我就做100万人的生意,保守估计一年能做到销售额1.2亿”。对于“米袋子”的前景,欧小鲁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引进无人农场和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等新科技手段,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粮食问题的广泛关注。欧小鲁坚持“好山好水出好米、坚持走数量+质量+安全的‘米袋子’路线,”恰好和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谋而合。“我们有品种有技术有市场,种植的丝苗米完全可以跟泰国香米来媲美”。
“公司+基地+农户”助力乡村振兴
50岁的朱克明是东源县沙溪村的村民,之前一直外出务工,每个月收入在3000块左右;看到家乡种植起了蓝莓,朱克明夫妻回到了家乡。如今,朱克明夫妻在经合作社流转土地后和融和蓝莓庄园合作种起了蓝莓,每年夫妻每人的收入在十万元左右。
欧小鲁和沙溪村村民朱克明夫妇交流
融和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一体化的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通过农户流转土地到当地合作社模式,公司已与分散的653家农户签订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果实保价回购。其二方式是租赁农户土地,农户转让土地使用权,公司整体承包经营,片区化统一管理与科学种植生产。据悉,合作社土地流转是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特点之一;近年来,广东大力支持灯塔盆地开发建设,明确提出“支持河源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高区”;灯塔盆地20个乡镇被广东省定为城 乡融合发展试点,其中核心区顺天镇被纳入广东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流转农用土地4万多亩。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将逐步推开,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盆地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为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经济体,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融和集团与深圳厚德资本公司合作,在河源建设农光互补项目(东源天华阳光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总投资7.8亿元,总装机容量达100兆瓦,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税收2000万元,解决当地就业岗位100多个,成为全省最大的农光互补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并网发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欧小鲁笑说,在光伏发电的设备下,还可以种植中药、养鸡。同时,种植、收购、销售绿色蔬菜平台,也是融和集团生态农业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蓝莓、米袋子,还是绿色蔬菜平台,在欧小鲁看来这都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扎根在家乡的融和集团,既要发展又要做事,还要融入乡村振兴,这样才可以带动周边老百姓和合作社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截至目前,在生态农业板块,广东融和农业生态集团一年的产值约在10亿元。
拓展文旅项目招收更多退役军人就业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欧小鲁始终不忘初心。通过多种扶贫方式,他终于摸索出一条实现农户脱贫增收的路子。经过多年实践,融和集团解决农村留守劳动力200多人的就业,招聘当地农户参与园区管理、种植生产,公司还为其购买保险;带动农户3036多户,培训种植、养殖技术人员2500人次;户均地租月收入达600多元,人均月增收2800元以上。融和集团目前已对口挂钩帮扶7个贫困村;另外,集团工会还向困难职工发放大病补贴、金秋助学、春节福利补贴、节日补贴等福利补贴,关注贫困职工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渡过难关。
近年来,融和集团累计在河源市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中捐款717万元,在“幸福河源金秋助学”、支援帮扶企业所在村委文教、助学捐款等活动中共计120万元,并获得“善治河源金秋助学”“河源扶贫济困万绿杯银奖”“广东省乡村振兴万企帮万村100例”“河源市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企业”等荣誉称号。
据河源市当地媒体报道,2018年3月以来,河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灯塔盆地现场调研,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专项工作会议等形式,专题研究讨论灯塔盆地开发建设工作,为灯塔盆地开发建设、创建国家农高区掌舵定向,研究推进相关工作。目前,以灯塔盆地为主引擎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河源持续深入推进,灯塔盆地还将打造一批农业文化主题体验基地、乡村旅游园区,发展农业研学游、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建成大湾区休闲旅游体验目的地。围绕打造 “双区”康养后花园这一目标,灯塔盆地依托特色农业景观、特色村落、粤赣古驿道等资源,正在构建五个全域旅游组团。
“我们目前已经在融合蓝莓庄园里建设了客房、餐厅,在摘果季节引来了不少亲子家庭青睐;接下来还会进一步推进文旅项目,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一个越野车俱乐部和运动射击俱乐部。这些项目都是有针对性的促进退役军人就业的平台,又能发挥退役军人优势的岗位”,欧小鲁说。
责任编辑报道:都市头条全媒体记者欧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