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自卫还击作战79位全国战斗英雄之一河源籍谢振华战友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享年才66岁。
中越自卫还击作战79位全国战斗英雄之一谢振华战友2022年8月中秋节前,在惠河高速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撞致重伤,抢救无效,于10月8日去世。
可恨的车祸,让英雄未能享受美好生活。
愿英雄一路走好!
一人毙敌九名
摧毁敌方五个火力点
为后续大部队进攻打开了通道
他仅以一人之力
改变了整个战局的走向
他就是幸存战斗英雄
电影《长排山之战》中三班长的原型--谢振华
而此时,留给家人的除了莫大的悲伤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1976年2月,20岁的谢振华在老家广东河源龙川县应征入伍,来到原陆军41军122师365团2营4连服役。在新兵连各项军事训练中,虽然他个子矮小只有1.6米高,但是体能素质好、身体灵活,在400米障碍、5公里越野、投弹可以投到39米,后来最远投到过67米……等军事科目训练中成绩都一直很优秀。三个月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作为骨干被抽调到团教导队,半年后正式回连队担任3班尖兵班班长。
去年八一建军节前65岁的谢振华向记者讲述了他不平凡的战斗故事。
面对这些荣誉,谢振华动情地说,他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些功劳不是归功于我个人,而是归功于战友,归功于党和军队的教育,归功于伟大的人民。”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集体荣立一等功的“长白山英雄连”一排三班战友于长沙合影。
发生在1979年2月17日至19日的长白山(长排山)之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的一场经典之战。
谢振华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见证者。41年来,他一次次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世人传达着作为一名军人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通过他的讲述重温那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个人简介
谢振华,男,1956年10月出生,籍贯为广东省龙川县。1976年2月1日入伍,服役于41军122师365团四连。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勇敢机智,尤其是攻打马利地域的长白山战斗中,带领本班利用夜暗攻占了主峰阵地的他,一人消灭敌人五个火力点,毙敌九名,经中央军委1979年9月17日批准,他被授予“一级英雄模范”称号,记一等功。1991年转业至福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后调动至深圳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该中心已改制为企业,2016年在该中心退休。

年轻时的谢振华
40年后再相聚,重温战友情
2019年11月,谢振华千里迢迢奔赴长沙,和40年前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集体一等功的“长白山英雄”一排三班战友一起游橘子洲头、走访刘少奇故里。
战友们多年未见,大家不约而同放下手头的事情,从全国各地赶来相聚,场面甚是壮观。“非常想念我的战友们,感觉就像家人一样亲切。”电话里,提到战友情谊,谢振华顿时提高了音调,“大家整整齐齐穿上军装,重温部队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军营。”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也都步入了中老年,岁月的痕迹也开始布满了脸颊,但是不论怎样变化,这份深深的战友情,就像是一瓶美酒,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越来越醇厚、越来越香浓。
2019年是对越自卫还击战40周年。在这场战役中,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勇敢与敌人奋战,用鲜血保卫了祖国、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安全。41年过去了,提到当年的场景,谢振华非常自豪。他常说,就像打仗一样,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让人们知道这段历史。
带领尖刀班冲上主阵地
1976年2月,20岁的谢振华应征入伍,服役于陆军41军122师365团四连。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政治指导员、后勤处政治协理员等职务。
在烽火里出没,在时局中坚撑。16年的部队生涯中,最令他难忘的记忆是1979年参与对越自卫还击战。“我带领一个尖刀班,攀登到名叫‘长白山’的主阵地,这是攻打越南的主要阵地。”谢振华介绍,这座山还控制了广西那坡镇的一条直通越南的公路,在抗美援越的时候,这条公路是我们中国支援越南、运送物资和弹药的一条主要公路。
“我们攻打这座山的时候,这座山控制了这条公路,也是控制我军东线广西主要进攻方向,只有拿下这座山,才能让我们全军顺利地纵深推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谢振华回忆说,在兄弟班排的掩护下,他带领了尖刀班登上山顶,发出信号接应全连人员登上山头。
年仅23岁的谢振华,在战场上为什么能够英勇无畏,难道他们真的都不怕死吗?明明知道是生死局,为什么还扑上去?“因为信仰,在我们心中,能够为国家冲锋陷阵,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所以即便是非常危险的境地,我们依然会拼尽全力地保家卫国。”

部队时期的谢振华进行指导训练。
连夜摸黑上山击毙敌军9名
“嘭嘭嘭”枪声在耳边回旋。“战场地形复杂,有时候甚至没路可走,也必须突围。” 1979年2月17日,进攻至长白山北侧时,突然,遭到正面和东侧几处高地敌人的猛烈射击。越军依仗草深、洞多、林密的有利条件,潜伏在山洞、石缝、草丛中进行疯狂射击,四连几次强攻都未能成功。四连连长在观察敌军火力点位置时遭到袭击、光荣牺牲,副连长负伤,指导员继续组织战斗,在当晚黄昏占领北侧山脚与越军对峙。
越军在暗处,我军在明处,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指导员及时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决定改变打法,调整部队,坚持到天黑,以三班为突击班,利用暗夜摸上山去,目标是占领制高点,从上往下打,形成两面夹击的攻势。
18日晚,四连以一个排的兵力正面发起佯攻,声东击西以掩护三班行动并迷惑越军。三班在班长谢振华的带领下借掩护之势,从山坡另一侧有70度陡坡的岩壁向山顶攀爬行进。数小时后到达山顶,谢振华命令进行搜查并占领制高点后,向四连主力发出信号,不久四连主力也爬上山顶。
19日凌晨,山下部队和山顶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发起进攻。越军大乱,溃不成军。我军成功攻占长白山。在这场战斗中,他一个人消灭了5个火力点,击毙敌军9名,缴获4把冲锋枪、1挺轻机枪、1具41火箭筒,还炸毁了敌人的1挺重机枪。谢振华荣立一等功,获得“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石岩洞口英勇制敌
谢振华提到战斗中的一些细节,当他带领尖刀班完成占领山顶的任务后,因为要消灭南面的敌人,连队由长白山的南面从上往下打,当打到半山腰的时候,遇到一个弧形的石岩。
石岩里面有个石缝,他和他的战友苏国生一起走下去,发现居然有几个越南敌人在里面。他们用战前学的越南话叫喊:“不许动,缴枪不杀!”,喊完后他们并没有出来,反而用枪往石缝外面射击。
敌人不肯投降,也不肯出来,还朝洞口发出攻击,敌人打一下,谢振华他们就往后缩一点。“后来,有一个越南兵拿出一个手雷往外投,结果因为高度不够没有丢到外面,手雷往回落把自己炸死了。剩下的三个敌人看情况不对,突然往外冲,第一个跑掉了;第二个拿轻机枪的刚出来就被我扫倒了;第三个拿着重机枪的跑得慢,看前面那个被扫倒了又退回洞里。“谢振华说,这个时候他就叫战友打掩护,自己下去对付他。结果,他刚试图从侧面下去,那个越南兵就架起机枪往外扫,无奈之下,他就拿了一个手榴弹丢进去,把最后一个敌人炸死了。
交战中左小腿负伤
谢振华说,第一个跑得很快的越南兵绕了一个弯又回到谢振华他们的头上,还好谢振华的战友看到了敌人并提醒了他,他和战友们调转头来就往上打,谁知道越南兵手里拿了个钢珠手雷,投到了他和战友苏国生的中间。
“那个地方山比较陡,没有什么平地,想卧倒都卧不下去,我的左小腿伸不直也放不下,钢珠一爆炸,我的左小腿就中了3粒钢珠,我的战友也被炸伤了。“谢振华说,当时中钢珠以后,就拿个急救包赶紧包扎一下,因为战友受伤面积比较大追不动了,他就继续往下追。
越南兵下去以后就钻进了一个山洞,他拿着机枪对着外面猛扫。谢振华打不到越南兵,他就想用手榴弹。”只剩下一个反坦克手榴弹,当时每个班长都会分配到一个,我就丢了这个手雷,然后‘砰’地一声,马上黑烟滚滚,等烟散了,发现那个重机关枪的枪管被炸弯了,那个越南兵也被炸死了。“
如今每逢刮风下雨,谢振华的小腿就会酸痛。“我的左小腿至今还残留着3颗钢珠手雷的钢珠,因为轻伤不下火线,受伤后做了简单包扎,然后坚持战斗。”谢振华回忆,一个月后打仗回国,伤势也逐渐好转,医生拍照后建议他不要取出来了,因为时间长了可能已经移位。
荣誉属于全体战友和牺牲的烈士
因在长排之战中战功卓著,谢振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所在的整个连队也被广州军区授予“长白山英雄连”的荣誉。到了198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把他们战队的战斗经历拍成了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长排山之战》,其中影片中的班长,就是以谢振华作为原型拍摄的,该片于1982年上映,目前网上还能找到片源播放。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长排山之战》中,谢振华就是三班长的原型人物。
本文选择QQ浏览器打开、长按点击、以下网址、链接转到、观看《长排山之战》
https://m.56.com/view/id-MTM1NDU1NTM4.html
“我个人以及我们班所取得的荣誉, 得归功于所有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荣誉属于全体战友,还包括牺牲的烈士。如果没有他们的英勇奋斗,也没有我个人的荣誉,没有集体的配合,我们班也拿不到集体一等功。”谢振华说,荣誉应该归功于集体和人民,也归功于军队的培养教育。“我们能够带领尖刀班出色地完成任务,也归功于党的领导,作为一个党员战士,应该在军队中、在连里面起到一个先锋模范的作用。我时刻牢记身为党员的义务,以及党员的职责,以更好的状态参加战斗。”
1991年7月谢振华转业来到深圳。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出色完成任务。“在深圳的29年,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们只是一个宝安县,是靠打鱼为生的小渔村,经过改革开放,发展成为经济特区,成为国际型的大都市。这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我很荣幸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参加这场建设,为深圳的经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亲眼看到深圳的变化,我很欣慰。”谢振华说,希望深圳能建设得越来越好,这是他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