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青岛王振磊讯:《青岛知青》杂志作为青岛爱青老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的行业期刊,停刊多年后于五月初夏时节复刊。
青岛爱青老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22年来,在以老知青、老将军、老干部、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复转退军人为主要组成人员。该协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济困助残、关心社会公益等方面受到青岛市政府好评,并在省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青岛知青》杂志由全国知青劳模、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前人大委员长万里之子万伯翱题写刊名,由资深媒体人黄秀峰担任执行总编辑。
本期杂志刊发了社会活动家、作家林钊勤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万伯翱先生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著名作家贾平凹、池莉等人的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吉林省著名作家刘文忠短篇小说《马莲》为我们揭示了知青救赎的心灵路程,青岛著名书法家、篆刻名家张铁人《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为我们揭秘了青岛人民在建国之初的大无畏与敢于奉献的情怀,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近年来活跃在青岛的一大批书画艺术家的风采。
本刊专访中,推出了以朱积荣、曹景超、冯连华、陶国昌为代表的青岛爱青老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优秀人物风采录。《青岛知青》栏目设置新颖、图文并茂,不仅有知青名人,更有文坛名家,又有知青们当年生活的真实篇章,堪称“一刊在手、梦回当年”。
感谢各省编辑们的辛苦付出!才使得本刊杂志如期与省内外知青战友与广大读者见面。《青岛知青》承载着一代人的青葱记忆,更体现了新时代语境下,全国人民共赴新征途的情怀。相信新版《青岛知青》将会带给你全新的视觉感受与心灵震撼!
闫红艳(山东菏泽):几校《青岛知青》(第一期),栏目纷呈,最爱漫步在散文丛林中,看池莉《晒月亮》,最喜她的“月光下,看风中低语的古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我品味到了清丽。“翰墨流芳”中的《冯连华绘画作品》,令我眼前一亮!见识了她绘的美人犹如漫步山野的精灵;王庆仪笔下的绿孔雀与立雪之红衣女竟有相似神韵!《青岛知青》,犹如了解知青的青鸟,满载对梦想与希望的追求,传递今昔岁月的欢乐与哀愁。2023年第1期《青岛知青》刊语:
彭丽(新疆乌鲁木齐)五月,2023年第1期《青岛知青》在这夏荫的浓影渐深中,与读者见面了。青春永怀热望,作为记录那个时代、记录从那个时代走来的的激情与热血的知青们的故事、怀揣的理想的一份有情怀的刊物,《青岛知青》忠实地记载了当年的知青们延续至今的坚守,记载着这些不老的知青们的耕耘与收获。多少付出、多少热望,抚过这些文字,仿佛再次触摸到青春的心跳,走入那些刻入生命与历史的岁月,春华秋实,青春万岁!
花瑞斌(河北邢台):读了好几遍延梅老师的作品《张革——陕北农民的好儿子》;即为延梅老师文采折服;更为文中主人公的事迹所感动、所钦佩;事迹、经历、真情、无私、无畏、奉献、热爱、信念、信仰......;我不知用什么样语言,用什么样的词汇,能说出对主人中“张革——陕北农民的好儿子”的感动;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你不是离开,而是永在”。感谢所有为国家付出奉献的知青,感谢所有为杂志出版付出辛苦的编辑老师。
赵丽晶(吉林通榆)经通榆县作家协会吴主席的推荐与介绍。山东作家,《青岛知青》杂志的总编,黄秀峰总编向我发来诚挚的邀请:欢迎你加入到青岛知青杂志的采编队伍!我参与了《青岛知青》杂志部分文稿的二校、三校、四校工作。第一次接触《青岛知青》能感受到发起要编写此书的所有人的知青情怀!认真拜读了其中需要校对的文章。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对知青生活的怀念及对知青人的崇敬之情。本书反应了知青时代,知青人难能可贵的精神与情怀!通过审校,本人深深感受到书中文章质量之高、作者范围之广、栏目设置新颖独特,都将吸引大量读者阅读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程程(吉林通榆):打开《青岛知青》这本刊物仿佛打开了岁月的时光机,它将我拉回到上个世纪那段风云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鲜活的文字再现着那一段段刻骨铭心、回味无穷的故事。作为一个“90后”并未经历过那段历史,但通过《青岛知青》这本刊物,让我读到了他们的故事,品味着他们的人生,见证了他们那时候的青春往事,实属我辈之幸运。《青岛知青》像一坛陈年老酒,愈品愈香;又像一首经典老歌,值得每一位年龄段的读者去“传唱”。
张莹(内蒙古包头)初读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极少有人能够写到如此深刻的。这是需要有一定创作功力,并且独特创作技巧才能够做到的。对于回乡知青的一段往事,他将简单的人物,事件讲给读者的同时,更深刻的体现出了生活,人类,生存,社会,甚至一个时代所带给人类苦难的多面性,复杂性。初读如饮一杯宁静的清茶,细读文章内在的波澜犹如人类内心世界对于苦难的无奈。这是必须具有个人独特创作技巧才能够做到的。
郑丽(山东郯城)《不负青春不负时代》最近几天,很荣幸应黄秀峰社长之邀,参加《青岛知青》的校对工作。通过对文字的校对,让我知道了青岛爱青老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主任冯连华、原青岛市玻璃厂党支部书记郑延轩曾经在我们这下乡。这让我一下子对整篇文字有了亲近和深读的兴趣,更愿意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一隅,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他们从城里娃,走向农村;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从人生的起点,走向人生的拐角——遇到截然不同的天地和截然不同的历练。但他们都排除了万难,做到了精神上的富足。正是这种富足,尽管他们现在是耄耋老人,但仍能这么活跃的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传承着不怕艰难困苦团结互助的乐观精神和舍我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后人学习!我想,这也正是本刊存在的价值之一!
黄淑美(山东青岛)《青岛知青》期刊我有幸参与了校正,6天6夜紧锣密鼓的三连校,让我们亲身体验了编辑文章的辛苦与自豪!深刻感受了执行总编黄秀峰社长对侍工作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崇高境界。这次创办期刊,由于工作需要,黄社长和我有较多的指令传递。自5月5日一校开始,他每天几乎都是连续忘我工作,通宵达旦成为家常便饭,连轴转的这几天,嗓音沙哑,音带疲惫,那份执着和敬业令我感动!让我不由自主给予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分担。黄社长用实际行动为《青岛知青》期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可敬的优秀文人!辛苦芬芳的三连校,让我对参与编委工作的纪家慈老师、管清云老师敬佩有佳。近70岁的俩位老师克服眼花的疾病,用放大镜,逐排逐字核对校正,哪怕一个小点都不放过,不纠正解决,决不收兵,那份兢兢业业、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令我刮目相看,敬佩有嘉!这期《青岛知青》从青岛爱青志愿者服务中心马志耘主任的《序》到翰墨流芳等十三大板块,都生动多彩,从不同角度都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内涵,描绘了知青历史的多彩画卷。是一部真实可收藏的历史记录。是知青岁月的一首凯歌,一期珍贵永恒的记忆。
于美德(山东青岛)作为“80后”一代,我并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年代,但长辈们娓娓道来的青春记忆,书里徐徐铺陈的年代故事,早已入耳入心。在审校过程中,见证了《青岛知青》发起者、参与者的初心和坚守。从“名人名家”到“知青岁月”,那是一代人的刻骨铭心。
无数个体的人生烙下时代的印记。正如《青岛知青》刊首语所说:“历史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个国家形成的记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永恒的记忆”,而我们有幸参与杂志,唯有对其:认真以待,怀抱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