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同心圆•共发展”活动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结对共同发展,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一、典型带动,“三个一”引领幸福东保
三屯镇东保村是全县唯一的民族聚居村,全村总人口4843人,其中回族群众906人。东保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在发展产业和壮大集体经济中促进各民族交融,目前,形成了肉牛养殖、香菇、旱稻种植等支柱产业,村集体产业产值达40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300余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群体性自治组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主要做法归结为“三个一”:
一是选定一个好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东保村党支部书记丁建胜是一名退伍军人,任支部书记37年来,他务实重干,有情怀讲奉献,凡事自己一马当先,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领导能力凝聚了班子强大合力,使东保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人心思进。群众一提到丁建胜,个个津津乐道,话语间是满满的幸福感。
二是聚焦一条主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同心圆•共发展”活动。2017年以来,村里筹资上千万元建成了年存栏2000头的集体养牛场,投融资2755.58万元新建香菇种植基地和菌棒厂,年产值4000万元,流转全村2700亩土地并购置大型农机具实现现代化统一耕种,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景区化,“独稻三屯”稻田音乐节成功登上央视新闻。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各项福利待遇越来越好,村里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50-600元不等的养老金,45岁以上村民统一缴纳养老保险,幼儿上学各项费用全部免除,全村实现绿化、美化、亮化,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三是坚持一套好制度。东保村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村监委会与理财组双重监督制度、“一约七会”民主管理监督制度等。连续36年坚持召开村民大会,表彰先进,弘扬新风正气。在东保村所有经过村民表决的事项和制度都做到了真做、真干、真实施,从未出现上访和违法违纪行为,形成了良好的村庄治理格局。
二、同向同力,“三举措”扩大同心圆
(一)创新设立产业联合党组织,带动周边村产业提质升级。县委研究批准成立由东保、上河2个结对村党支部、若干企业在内的产业联合党委,统筹推进各结对村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指导联合党组织整合12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打造了以研发、培育、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香菇产业示范园。
(二)科学规划产业运营,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以市场运营前置为导向,科学编制乡村产业运营规划,选准县域特色定位,实施乡贤返乡创业和三变改革有效抓手,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目前,全县形成农业特色产业村50余个,“农业+文旅”结合村20余个,拥有香菇、红薯、甪里艾、杜仲、花生五大国家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并形成规模产业,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样板县。成功引进阿凡提文化传媒、携程文旅等6家运营团队,红薯小镇窑沟村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三)准确把握民族政策,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高位谋划,同心同向。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政策保障。建立阵地,凝心铸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扣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第一粒扣子”。以文化人,同源共流。通过建设红石榴主题公园、红石榴创业园区、组建“同心行”电商运营团队,组织开展群众各种活动,多形式展现各族干部群众精神风貌。移风易俗,守望相助。建立相互嵌入式生活、工作环境,人口双向流动,各族群众间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结起了守望相助、共同致富友好乡邻。
三、守正创新,“三篇文章”强基固本
一是持续做好党建引领文章。坚持党建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探索建立“党建+共同体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创造动力、凝聚合力,引导做好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长足发展根基。
二是持续做好产业发展文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工作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加强优势互补。积极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更多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画好更大“同心圆”。
三是持续做好促进交融文章。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深入增进“五个认同”为根本目标,着力打造共同体创建品牌,全面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做好民族工作“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认识、创新思路,以洛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深入推进“同心圆•共发展”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良好氛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贡献汝阳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