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传统民俗文化专家组
到南坑金沟湾钟氏宗祠采风

3月22日,春光明媚,气候宜人,田野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大地满眼嫩绿。安源湘赣边界名人文化研究会和市传统民俗文化专家贺画春、谭友明、贺焕明、邓云德等4人,以及萍乡贺氏宗亲会贺春和会长一行,兴致勃勃来到南坑金沟湾(七保)钟氏祖祠和彩风阁考察采风。钟氏宗祠会长钟勇委托钟氏族长鹏赞,秘书长钟志彩等接待,宗亲会洲彩、恒彩、榴彩、志彩、邦纯、建安陪同参观、采风。
采风专家组对钟氏宗祠修旧如旧的建筑风格和祠内深厚的文化底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交流了七保钟氏历史名人、辛亥革命英烈钟震川和青山龙塘贺氏历史名人、民主革命先辈贺国昌,及历史人物钟石磐、贺玫的有关资料。钟震川和贺国昌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帝制一一清王朝而奋斗,在留学日本时相识,加入同盟会,成为得力干将,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在孙中山的民国临时政府领导下,分别担任江西省内务司长和政事部长,虽然国昌比震川年长一辈(二十五岁),却成为了同事和战友,可惜震川年仅31岁就被反动分子杀害,但却浩气长存!不久国昌担任了民政长(省长),最后为民主革命奋斗终生,令人敬仰!而钟石磐娶龙塘贺玫为妻,一生伉俪情深,超越金婚六十载,是为钟贺联姻佳话!海峡两岸三通后,贺玫临终前还托在台回大陆探亲的宗亲带回其父贺国章的遗愿,他在抗战胜利后和其他五位宗亲一起看过贺龙元帅派人送来认祖归宗的来信,其亲生父亲在贺龙幼年时去世,母亲在他二十岁时告知父亲让他来龙塘认祖归宗的遗愿,是为逸事。解放后,钟、贺两家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
追忆钟、贺二姓先辈的世交、世亲,格外亲切,作为钟贺二姓后代,继承先辈遗志,互相交流,共同研究颇有收获。

关于钟氏的来源有多种说法,目前较为认可的是:钟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之君汤的后裔,祖居河南商坵,颍川等地。得姓始祖为烈公,世系排列始祖为接公,七保钟氏是接公系95世秀公后裔,秀公则是93世友文之孙。秀公原居福建龙岩市武平县象洞镇,后迁居南门乌石崠。为乌石崠一世祖,钟氏的世系排列即基本根据这一世系。秀公七子念九郎后自乌石崠移居广东嘉应州之上河林(今广东蕉岭县广福镇曹田)。

15世纹璋公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来萍择七保安家,回家秉报其父,因其父亮萱病便搁置,父逝后为其守孝三年,最终于1721年率家迁萍。其哥纹瑶世居原地,其弟纹玖则于1741年左右迁四川资中县罗泉镇燕观村。七保钟氏历经三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人才辈出,已达5000余人,现对族谱进行了五修,修缮了宗祠,并创建钟氏奖学基金会,每年上半年举行一次宗亲代表大会,下半年举行一次基金会奖学活动。

七保钟氏对族谱先后进行过五次编修:
第一次:公元1842年,17世鸿明公主修一修谱,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去广东福建溯源,留下遗稿。
19世俊林等于公元1851年左右赴福建武平秀公祠抄录世系返梓两相对照,完成一修草稿。
第二次:20世文锦等于公元1883年完成二修草稿。
第三次:21世文铣等于1908年冬完成三修。
第四次:24世钟亦等于1995年完成四修。
第五次:22世赞章,23世焕懈等完成五修。五修第一次采用横排版形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较被宗亲易于阅读观赏。后增加了附刋《攀桂飘香》,先后送萍乡市博物馆收藏。
专家组查询了钟氏家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传承传统文化,近年南坑金沟湾(七保)钟氏举全族之力,捐资三百余万元,对宗词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纹璋公祠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贵之处在于:它虽不俏艳,但它古色古香,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保存了原建筑风格,外貌,又稍有现代装饰;外表朴素,但内涵丰富,集中展现了金沟湾(七保)钟氏迁萍三百一十二年来耕读传家、重教崇文,经商致富的人才发展状况和兴盛史;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丰富。内设萍乡民主革命先驱钟震川烈士事迹展览室,家族精英展览室,尤其是新增了七保钟氏及各地文化人士字画展览厅,一百余副作品各呈风采,这在家祠中是极为罕见的。它将成为萍乡家族文化、祠堂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将是七保钟纹璋公祠的显著特色。
专家组对钟氏宗祠如何在乡村旅游中定位并发挥作用提出了建议。钟氏宗亲会在场人员表示感谢!

专家组成员谭友明(中国民协会员)

专家组成员贺画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专家组成员贺焕明(作家、文史学者)

专家组成员邓云德(非遗春锣传承人)

龙塘贺氏宗亲会会长贺春和

专家组等一行受到钟氏祠会的盛情款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