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融媒讯:“利用品种间杂交组配选育新品种是小麦育种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量品系进行准确的汰劣留优,是快速选育新品种的重要环节。”近日,在宝丰县农科所,一场小麦杂交育种程序和后代选择技术业务培训会正在进行。主讲者是该所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王功庆。
王功庆今年49岁,1995年8月,作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王功庆从郑州牧专农牧推广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到宝丰县农科所工作。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他坚定地说:“会种地的不一定能搞科研,要想搞好农业科研这一行,就一定要下地!试验田才是农科人真正的办公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功庆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扎根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初心。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王功庆都坚持在试验田里忙碌。他深知,农业科研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中的观察和积累。越是天气恶劣的时候,他越要往试验田里跑,观察小麦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掌握不同材料在极端天气中的表现。
从事农业科研工作30年来,王功庆始终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凡事亲力亲为,即使身患疾病也坚持带病工作。2016年,他因胆结石复发不得不手术,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选择在五一假期期间手术,术后仅5天就返回岗位,投入到小麦筛选研究中。
作为一名党员,王功庆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2000年,他的母亲突发瘫痪,他白天工作,晚上骑自行车回到20多里外的老家照顾母亲,40余天里从未耽误工作。2010年,母亲去世时,他因忙于小麦杂交工作未能尽孝,内心充满愧疚。2014年,女儿出生后因重病住院,他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坚持工作,咬牙扛过了最艰难的时期。2019年,父亲突发脑出血住院,他依然坚守在田间管理和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时期,未能陪伴父亲最后一程。他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小麦育种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王功庆的书桌上摆放着一尺多高的田间试验记载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上万个小麦新品系材料的数据。每一个数据都是他在田间地头亲手观察、记录而来。以前没有脱粒机的时候,试验麦穗全靠手搓脱粒,他经常搓到手红肿破皮,但他从未抱怨。
2011年,他主持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宝科8号”问世,打破了宝丰县近30年没有小麦新品种的历史,累计推广800多万亩,新增社会效益4亿元。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河南省科研系统一、二等奖各一项,市政府特等奖两项,并获评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市拔尖人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2022年,他荣获第五届宝丰县道德模范称号,2024年入选“河南好人榜”。在科研论文方面,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被国家和省内外优秀刊物刊登。他的著作《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党员,王功庆不仅专注于自身的科研工作,还肩负着培养年轻科研人员的重任。近年来,宝丰县农科所先后引进了十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了让新人尽快掌握技术、熟悉业务,王功庆带着他们走田间、下地头,一丝不苟地传授育种技术。他还经常带领大家下乡开展科技服务,帮助新人尽快进入角色,掌握技术要点。
“我跟着王主任学习6年多来,学到了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学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更学到了育种技术和经验。我会把他的精神和经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培育优良品种逐梦前行。”该县农科所业务骨干王亚珂这样评价王功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深爱着这份事业,创新永无止境,我要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优秀论文写在广袤田野,培育出更多良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王功庆常说的话,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与梦想。(李万全 李万鹏 杨帅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