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新乡讯)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依靠人民,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老三篇”,其中一篇叫《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在该文中,毛泽东用“五种人”高度赞扬了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具有共产主义精神、追求技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他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牛子祥只有三岁半。少年时期的牛子祥,目睹了旧社会的没落、腐朽和黑暗,历经苦难。1949年6月10日,牛子祥参加工作后,感受到新社会的甜。次年入团;1955年入党,那年他19岁。从此,他便自觉地、一点一滴地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五种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90个春秋的岁月征程,他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不朽”诠释了什么是“德才兼备”、什么是“德艺双馨”,从而成为中原大地、乃至中国的摄影“清流”,而今又打造出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和“孺子牛精神”。
立德:对人民、对生活一片高尚的爱心
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人的道德精神追求。作为党员,牛子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中国摄影大师”徐肖冰、“红墙摄影师”侯波夫妇(跟拍毛泽东大半生的著名记者)给牛子祥同志来信说,在别人为名利“制造洋垃圾”时,“您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着对人民、对生活一片高尚的爱心”“创当代的真善美之新,您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并欣然为《中国摄影家牛子祥摄影作品选》(画册)题写书名(1996年7月9日)。
牛子祥出生于贫苦农民家里。旧社会,牛家很穷,揭不开锅。儿时记忆最深的是,他与一姐两妹一起吃糠咽菜的日子。10岁那年,他开始跟老实巴交的父亲学木匠,没黑没白地给富人家打造木制家具,又在一家私人小工场当过学徒工。解放前,牛子祥是在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中度过的。农民的苦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1949年5月5日,新乡解放(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成立,省会新乡;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青少年时期,牛子祥当过儿童团员、民兵。建国前的6月10日,牛子祥参加了革命工作。成年后,他担当乡民校教导主任时,用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庄稼名编写出一套包教包会的课本,共4本,有生字450个,易学易懂易记,所在地区扫盲工作成绩突出。由于工作积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牛子祥被评为河南省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并出席了全省“积代会”,分别被团省委、团市委命名为优秀团员。
1956年牛子祥调入中共新乡市委工作。1958年,22岁的牛子祥从新乡市委调到新成立的市委《支部生活》编辑部,承担文字兼摄影。经历过旧社会的苦,感受到新社会的甜。牛子祥继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又因受党的长期教育而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60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开会、采访、讲课、洗相、修相机,甚至吃住都在市委机关、报社,加班是常事,昏黑的暗房里迸发出他那辛劳和智慧的光芒。一件件新闻作品从这里产生,一幅幅获奖佳作从这里走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的新闻和摄影事业。
从1968年开始,别人在搞运动,牛子祥却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从牛棚一出来,就举办了他的第一期有20人参加的业余摄影学习班。这一干,就是20年。那时的学员多是爱好摄影的年轻人,有送煤的、送货的、做小生意的,还有有工人、农民,也有许多战士......。曾有三个年轻战士要求跟他学习摄影,学成后,两个人复员到工厂从事宣传工作,一个人回到老家和爱人开起了照相馆。
1987年,牛子祥帮助行业、系统办班,又主办了90多期专业摄影训练班。这一干,就是近40年。“连轴转”“轮番战”,高效高质,但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他为各单位应聘讲课也从未收过一次费,甚至有人三番五次地把报酬送到家里,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不少人还为此纳闷。他教过的学生当时有260多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宣传骨干。牛子祥的敬业精神十分可贵,许多单位给他送来了锦旗、匾额。他的足迹遍布机关、工厂、学校、部队、农村,全面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摄影事业,曾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其中,牛子祥手把手培养出来的青年学员陈秉华,一年内就有13幅作品入选全国影展大奖赛,《志气篇》等9幅获得金奖,曾两次获国家级大奖;还有李国纲的《黄金时节》在中南五省影展赛上夺魁。一批摄影新秀脱颖而出,有陈秉华、祝定新、孙晓敏、郑敏锐、王利平......。学员们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主旋律、反映火热生活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一次,新闻单位举办迎春画刊活动,一位摄影爱好者送来了一幅好作品,牛老毫不犹豫地将已经划在版上的自己的作品撤下,换上了这幅年轻人的作品。他说:“对年轻肯干的人,应该多加鼓励,给他们创造出彩的机会。”因此,1987年11月,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鉴于他甘为人梯、吐哺育人的精神和事迹,唯一授予他“伯乐”一等奖。
也是在1987年,牛子祥被聘为新乡市老干部大学摄影教师。这近40年来,义务举办摄影班210多期,培养学员8000多人次。无论寒冬酷暑,牛子祥都风雨无阻,按时给学员们讲课,热心辅导,还带领学员们用相机展现祖国的大好山河,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并多次举办老年摄影家作品展;同时,举办了少年儿童辅导摄影班、妇女摄影学习班,很多作品都在省内外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各类摄影专业协会也先后成立,例如:职工摄影协会、妇女摄影协会、儿童摄影协会、青年摄影协会、老年摄影协会等。牛子祥毫无保留地传授摄影技术,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好风气。他还向学员做出20项承诺,其中包括:“愿为每个学员免费拍一张使其满意的肖像;凡学员之老人过生日、亲友来访团聚,如需拍照,做到召之即往,热情服务,不收任何费用;给60岁以上学员的父母、老人免费拍照,并赠送一张7寸肖像;免费给学员家的100岁以上老人拍照并赠送一张28寸的装框照片;如60岁以上学员再婚,免费拍结婚照”等。此外,还义务帮助学员出版摄影集,可担任设计、文字撰写、编辑和校对,为影集写前言。
2003年,牛老因患脑细血管梗阻不得不住院治疗,在病榻前仍然坚持为前来看望他的学员传授摄影技巧和采访经验。牛子祥不仅义务办班讲学被传为佳话,而且长期免费修理相机和摄影器材也成为美谈。在他的工作台历上,曾经有这样的记录:一年帮人修理相机300多台次,粗略算来,几乎一天一台次。前来修理相机的人,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认识的,也有慕名而来的。不管是谁,他总是想办法让大家满意,一律免费。一次,邻市孟县文教口的同行慕名送来一架进口相机,牛子祥也修不好,但他让爱人出差带到上海的一位友人那里帮着修好了。牛子祥曾经当过学徒,焊、钳、粘、补都会一些,修相机尽量让同事、学员们期待而来,满意而归。如果他修不好,就拿到厂子里、镶牙店找人帮着利用专业工具修理好。他也从不要人家的好处费。一次,上级领导专门拨出了一笔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分给了同事们。组织上给的奖金,牛子祥不是捐献给灾区,就是捐献给各类摄影协会。但是,有一次他却收了一件礼物。那是《人民日报》编辑夏景凡送给他的。送给他的时候,夏老让牛子祥猜猜包裹里的礼物是什么?他怎么也猜不出来。当打开来一层又一层精心包装的盒子时,两个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盒子里边装的是禹州产的钧瓷“八百里”-弓背奋蹄的黄牛。夏老当场深情而肯定地说:“这就是你的象征啊!你就有个牛劲,有牛的品格和精神!”牛子祥说:“看到你的这头‘牛’,我就想起了鲁迅的那头‘牛’”。从此,“孺子牛”的雅号和“孺子牛精神”便传开了。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央文史馆的侯德昌先生闻讯后专门为牛老题写了“孺子牛”三个大字。牛子祥在《众说牛子祥▪我怎样修身养性》一文中说:“我一生不争当官,不和别人争是非。既不嗜好烟酒歌舞,也不玩棋、麻将之类的。我是个工作狂,苦和困难我从来不怕,都想办法克服;外出不求招待,俭朴素食,连水都很少喝,一碗捞面饱矣。”
河南省老年摄影家协会在牛子祥参加革命工作(1949-2009)60周年纪念贺信中赞扬道:您“以深厚的感情,执着的精神,朴实的风格,厚道的本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积极贡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为民谋幸福是党坚守的初心。
1995年,牛子祥离休。但他仍坚守入党誓言,又发挥余热,成了南太行老干部服务队的队员(前水利部副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郑永和是主要领导人;新华社前社长、我国新闻界杰出工作者穆青也是成员之一)。连续十几年来,牛子祥参加南太行老干部服务队几百次活动,吃住在山里,深入南太行挖池修渠、栽树浇水、治虫打药......,把余生献给了南太行的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上了。老干部服务队在修筑平五公路时,全路中间部分需要架一座大桥,共需投资86万元。牛子祥闻讯后,没有吭声,晚上回到家里睡不着觉,郑书记带领几十个风烛残年的老干部在工地上抡锤打钎、凿眼放炮、搬石运土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老县长李灿端着面条,拿着一双筷子在碗里划拉半天吃不到嘴里和吃完饭又站不起来的情形,一次次刺激着牛老的神经......。从次日开始,牛子祥奔走呼吁,传播赞扬新时代太行老愚公们的高尚品质。最终,感动了社会,在地方党委、政府、交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募集了5000斤大米、172万元桥路费、水泥700吨、一辆大巴车,他也把自己的稿费捐献给老干部服务队......。
桥洞修好了,公路贯通了,大巴开进了尖山洼,开到了北干渠,促进了生产、消费和旅游,当地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华社社长穆青为这座桥起名为“五千斤大米桥”。如今,南太行的挂壁路桥网成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为民服务的历史见证。牛子祥和他的弟子们,把南太行的变迁写成大美文,拍成纪录片,集纳成专稿,用各种符号广泛传播老八路、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时代精神。
从40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开实践中,人民认识了牛子祥,读懂了牛子祥。他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热情向善的道德追求,脱俗健康的生活品位,主动去承担高尚的社会责任,同时,去影响、教育、带动周围的人,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去解读世界,发现并展现世界的“真善美”。
立言:新社会是甜的,要发热发光,为社会服务
作为媒体人,要讲品位,树形象,为社会弘美德,为历史存正气,以高尚的职业操守、优质的新闻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
牛子祥既做到了“兼善天下”,又做到了“独善其身”。牛子祥总是说:“新社会是甜的”。他的母亲虽然已经作古多年了,但每当他回忆起旧社会时的母亲,总是情不自禁地哀伤落泪。他总是仿佛昨天刚刚看到母亲一样。母亲善良淳朴,积年累月地穿着补丁褴褛的衣裳,却把那没有补丁的衣服送给没衣服穿的邻家,自己却缝缝补补。在那篇《母亲的恩德》中牛子祥写下:1942年,河南大饥荒。牛家揭不开锅,食不果腹,母亲却把那仅有的米面送给没饭吃的邻居,自己却吃树叶树皮。还有,1960年闹灾荒,儿子从外地带回一个西瓜孝敬母亲,可母亲却将西瓜切成许多小块,一家一户地挨家送,送到老人嘴里,送到病人手里,......,送到最后,母亲自己却没能吃上一口。母亲笑着逗孩子们说:“我咋又算错了?!”牛子祥对“切瓜送人”的往事记忆颇深。母亲的恩德难忘!牛老说:“这辈子,我从妈妈身上汲取了一生都用不完的精神财富。象母亲一样,我总是怜悯那些弱者,能够帮到他们,我的心才觉得坦然!”同样,他的启蒙老师纪文渊也灌输给他做人的好品格、好作风。每到教师节那天,纪家总是少不了牛子祥的身影。牛老在《众说牛子祥▪我怎样修身养性》一文中说:“我学着母亲做了,一生坦坦荡荡”“我毕生爱帮穷人,总觉得弱者太难,帮他办成一件事时,让穷人高兴,就其乐无穷;这一生我给许多小人物办过许多好事,不要回报,人家没有忘记我,我一生愉悦”“我拥有的东西,总想和别人分享,并以能忍自安为乐;如果我无故拿了人家什么,心里就会长久内疚”“我晚年发挥余热报答社会,继续为社会服务”。
牛子祥说:“我很满足,人不能整天为钱而活着”。他常年为两所大学、两所中专义务代讲摄影课。学校送来了300元讲课费,他却让让校领导用这些钱办了个“大学生摄影展”,钱不够,又从家里拿去120元交给学校。他先后又从个人所得中拿出4000多元捐给了摄影协会、生活困难的学员和农村灾区。
一天,牛子祥看到湖南一家媒体报道:“七岁小孩卖花给母亲治病”。他随即查到地址,汇去了1000元。又有一次,他领到报社补发的600元工资,便让徒弟代他送到了见义勇为办公室。他说,不能让见义勇为的人流血又流泪,应该让这样的人感到社会的正义和温暖。其实,如果牛子祥“捞钱”,也并不困难。多家媒体多次来人来函邀请他联系广告画册且有提成,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镜头盖就是遮灰挡尘的,有了半点灰尘,底片就模糊了,相片就废了;我们要用心上的‘镜头盖’,去挡住‘灰尘’。
”摄影工作很受社会欢迎。但是,牛子祥很是注意工作形象。一次,某县派人专门请牛老去采访,来人随口说了一句“我们领导在等您,饭都准备好啦!”牛老听后说:“准备好我就不去了,哪天不准备时我再去。”同时,他讲清自己的生活习惯是“早晚稀饭馍,中午捞面条”,吃工作餐。一位学员感到牛子祥老师对自己的摄影技术帮助很大,趁他不在意放下50元钱就跑。事后,牛老三次找他谈话,才把钱退掉。一次,老乡送来烟酒特产,牛老和爱人给送回去了,老乡又给送回来了,“拉锯战”搞了几次。牛子祥说:“本来我们是同事,你一送东西,我们的关系就淡了,变成了买卖关系。”同事只好收回了全部东西。他对年轻人说:“外拍时,要让人感到我们是做事的,做好事的,不是难伺候的人。”
牛子祥说:“真正的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心灵的;同时,再用外在去表现心灵。”与牛子祥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他那艰苦的工作作风、忘我的拼搏精神所感动。他不用扬鞭自奋蹄,从每一张图片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牛子祥节假日星期天几乎没有休息过。因为报纸是夜间截稿,凌晨四时许付印。牛子祥常常加、值班,工作到晚上一、二点是常有的事。为了把好质量关,他坚持看大样,发现了不少问题,堵住了漏洞。当有人提醒道,你那么多徒弟、学员,让他们加加班呗!?他却说:“年轻人有老人、爱人、孩子,尽量不要占用他们的业余时间。”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牛子祥的健康受到了影响,腿部浮肿、手指麻木、视力下降......。当他听说中央领导到七里营刘庄视察时,立即决定亲自去采访,摘掉输液针头,从病榻上爬起来,及时感到现场。住院期间,院方想让他病好后,帮助办个医学摄影普及班。牛子祥说:“现在就办吧!我手麻木、眼模糊,但我的嘴还能说”。就这样,他硬是坚持给医生护士们讲了9次摄影基础知识课,每次都是两个小时,外加辅导超过30多人次。就在此时,几所地方大学的“全国高等院校总览数据库”急需80余幅高品质翻转照,牛子祥又一次硬是带病坚持工作,按时按量地完成了使命。
牛子祥病倒了,牵动了人们的心,新乡市领导窦永才、王定邦等前往医院探望,闻讯的各界友人、学员们络绎不绝地也前来慰问......。
立功:捐献元色底片为国,荣耀属于党和人民
今年是牛子祥入党70年,从事摄影工作68年。优秀共产党员牛子祥说:“党给我的荣誉太多啦,我给党的却太少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70年来,牛子祥“功济于时”,受各种表彰30多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牛子祥带领他的摄影团队3次获得全省第一、1次第二。198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授予他“伯乐”一等奖。1988年,牛老在全国晚报记者摄影联展上,作品《决胜千里》获得金牌奖和中南五省摄影艺术展金牌奖;1989年,他的《一百零一岁老人交万元党费》是全省唯一入选全国第八届新闻影展作品。这一年,《中国记者》以《牛的品格 牛的劲头》为标题,报道了牛老的先进事迹。他领导的各级各类摄影协会,入选全国影展作品151幅,获奖50幅;入选省级摄影展作品209幅,获奖30幅。期间,牛子祥担任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晚报摄影学会理事;曾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老年摄影学会副会长。
1992年10月8日,年逾90岁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中国最早的摄影家吴印咸亲手给牛子祥同志颁发了全国仅有十名的最高奖-“金烛奖”。当时,现场参会的有几十个国家和港澳台的摄影同行,还有1300多个国内摄影名家,牛子祥第一个走上领奖台,拥有了人生这一高光时刻。
掐指一算,牛子祥用了整整33年,走上了这聚光灯照射下的领奖台。人民还是党的工作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就是看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真评价。
2005年,牛子祥将他46年来拍照积累的10万张底片和照片捐给了新乡市国家档案馆。其内容包括:地方工农业、文化教育、民俗人物等方面;还包括:各个时期40多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实地视察、一百多次外国友人莅新活动的照片。捐赠当天,牛子祥说:“献给国家,由档案馆保存,我放心了!”
2009年,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他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2年12月,他又被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摄影家协会评为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夕阳红”栏目、《中国记者》、香港《名人世界》等地方媒体对牛老的先进事迹予以多次宣传报道,并被收入《中国名人大典》《中外名人大辞典》《中国摄影家大辞典》。牛子祥还出版了多部书籍和摄影作品集。晚年的牛子祥先生,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的帮助下,将其一生所拍的传统胶片底版做成了电子文档、电子书等;无独有偶,牛子祥家乡——牧野区王村镇牛村,党政部门和人民群众专为牛子祥老师建起了一座“牛子祥艺术馆”,来自首都北京、省会郑州等省内外各界专家领导参观后表示,这样的艺术馆“我们在国内还没见过”“做了一件大好事!”。
目前,其馆藏品主要包括:一、从22万张摄影原版图片中,牛子祥一张一张地精心筛选出1000多张,用以配图收藏的各类书籍(包括各县市区志);二、200多幅海内外名人书法、字画;三、牛老一生所使用及为他人修过的一大批各种相机、摄影器材......等。慕名前来的国内外参观者常年络绎不绝,纷纷表示,牛子祥为人民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新时代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四个自信”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牛子祥还是中国与罗马尼亚文化交流的使者。据罗马尼亚记者波帕·留利丰1995年9月1日在罗马尼亚雅西报道:8月31日(北京时间下午5时),中国牛子祥的摄影作品在罗马尼亚第二大城市雅西市展出。罗马尼亚各界朋友500多人齐聚交不基阿沙基展览馆参加了开幕式,举办方文化局局长奥坡良主持了开幕式,并介绍了牛子祥先生的作品和生平。当地艺术家、教育家荣库奥利亚先生和考尔乃利亚女士激情般地朗诵了罗马尼亚著名的一首长篇赞美诗,并高歌祝愿,赞颂中国、赞颂牛老的作品。牛子祥说:“今年我60岁,我用60幅摄影作品来增进中罗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当地媒体都做了综合报道。
品德是为人之本,修业必先修德。青少年时代,牛子祥就能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父母、老师、学校和社会中,汲取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道德涵养,用以不断地滋润自身日常言行,铸就“穷达观”,打造好品格。
七十多年来,牛子祥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秉持着求真向善的道德追求,达到了脱俗健康的生活品位,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地关爱他人。
在那本牛老独著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作中,有一张牛子祥给全国人大常务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抓拍的照片。照片中的费老,在阳光中笑得很开心!在这里,回顾牛子祥的90年人生,我们把费老的那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送给牛子祥老师,可以说是再贴切不过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牛子祥从少年、青年、中年,走到了老年,始终保持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工作激情,一直保持着革命战争时期前辈们的那么一股干劲、韧劲和拼劲。他常怀感恩之心,常为公正之行,从内省和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修为,追求有高度、有境界、有品位的人生,形成了独特的“孺子牛精神”。这一精神,有力地诠释了马克思笔下的“自由人”、毛泽东笔下的“五种人”。他的这种“孺子牛精神”对于激励当代青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牛子祥的影集中,有一张他站在100多米高的排气塔上的工作照。当时,为了能够圆满地拍到新乡市知名企业白鹭化纤集团的全貌,牛子祥豁出去了。他一大早儿就来到了现场,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扒着钢筋扶手,攀爬上了塔顶。当他俯瞰到全貌时,这才感到汗水湿透了衣衫,兴奋的心使他忘记了恐高......。
牛子祥就是这样,守初心,不忘本,是个敢于不断攀登高峰的人,底色永远不变!牛子祥说:“这使得我活了90岁,而且还在继续......”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牛子祥做到了! (范诗基)
编辑:吴 明
责编:王 静
审核:刘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