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贞民
我们蔡高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令人景仰的文化村,是人才辈出的我的祖居地和出生地。
解放前就有位老山西大学学子,大名潘子珍,满口“子乎者也”,我们见到他,已是老态龙钟的学究,不修边幅,酷似落魄文人,但言谈举止与众不同,俨然一位见过世面的人,听说娶有大小妻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任教农中,一提起他,人们则异口同声称赞他满腹经伦,为提升村民文化水平老人出了力,他是潘乱年父亲。还有位文质彬彬风度不凡的老学者刘子彦先生,清末民初官至“道台”。道台在唐代相当于省级官员,到明清直至清末民初是省直属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解放初刘老曾从教康杰中学,用自己的才华培养着祖国下一代,离休回村后,见过几靣,我对他老人家崇拜有加,至今刘老那温文尔雅的表情还隐约在我眼前闪现,他是刘起让父亲。我们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刘信之,先任教闫景中学,后转教万荣中学,时至今日他课堂上的精彩片断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和王子钦、丁振邦等老师一样,深受同学们欢迎,他是刘钟毓父亲。刘信之老师还在寒假期间,为了村里演唱家戏,和我父亲改写过剧词,刘老师哼着曲调、打着节拍边唱边改写,父亲弹着三弦跟着和唱,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小时的我,见过一位留着八字胡、拄着文明拐、大腹便便的老人,人们称他王老大,偶尔见到他,好像有什么约见,面带笑意挺着腰杆、目不斜视地朝前踱去。解放前他曾任临晋县商会会长(盛义通),娶有大妇小妻,他是给村民义务看“风水”的王定法父亲。还有两位出任过绥远省主席董其武辖管的县长,一位是王汝庆老人,解放不久其老伴托儿带女归根蔡高村,我们还同他的长女王爱在本村小学同过学,唯独未见汝庆老人,传说他在绥远“出了事”;另一位是王振亚老人,跟我家斜对门,穿着很朴素,谨小慎微,一九五九年前后管理过队里的集体食堂,有时看见我,便蹲下来,在地上写几个字让我认,似乎有检验我识字量的意味,他的老伴我称葡萄姑,慈眉善眼,是位讨人喜欢的善太婆,她经常来我家跟奶奶和母亲拉家常,亲如一家,王国贞是她的儿子。还有一位大名王汝茂老人,是傅作义部队起义人员,估摸也是官员,落户于北京,据说他的后代就读北大清华,很有出息,但不知详情。解放后一次运动中,他在北京交代蔡高老家有一凤罐洋煙(鸦片),北京派人把它起走了,二十八斤重,黑黝发亮的一罐,捐献给了政府,死宝变为活宝。这件事,还有个小插曲:这一凤罐洋煙,本是藏在老家土焙的墝(qⅰαo)头下,我们老家方言把“墙”,也叫做“墝”(近音)。北京来的人,纸条上写着鸦片藏在“墙头下”,村民在附近土夯的墙头下,刨来刨去就是找不见那罐洋煙,北京来人急了,心里嘀咕:“这个王汝茂,还能糊弄我们!”最后,上了年纪的人,才悟出“墙头下”,是土焙两边的“墝头下”,果然找见那罐洋煙,这是方言和国语的差异所致。前辈刘景昆,曾任成都铁路公安局长,他的老伴同我家一个巷道我称她妞果嬸,其子刘佩华也工作于成都铁路局。刘灵云老人,曾就职甘肃武威铁路局,后退职回村,写得一手好字,可与著名书法家比肩。当时紧跟政治形势的囗号,都是他用白灰水写在墙体上,内行人一看,称赞他是个人才,他是刘志远父亲。王老四(王广中父亲)和刘作民二位老人,解放前后曾在家乡任教多年,都是当地有影响的教师。潘增娃老人,是荣河剧团著名二花脸,声震晋陕。他手把手、囗传囗,教村里排练了好几本大戏,像“六月雪”、“金沙滩”等,在当地撂得很响。我们村家戏骨子硬、驰名乡里,都是潘老的功劳。其长子我的发小潘志荣曾供职中条山胡家峪铜矿。王朱成老人,印象尚佳,曾任职临猗某单位,我老伴是其长子王文玉(供职运城)的奶娘,过往甚密,情谊非同一般。这是我记起的村里前辈部分人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考取大学的,在孙吉镇一带也是手屈一指的。考入山西大学的是王巷起和我,考入太原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是王广贤、刘钟毓,王成立考取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王巷起,毕业后就职于新疆人事厅,后来任新疆某县县长;王贞民,从教于运城学院,高级职称,系处书记;王广贤供职运城地区电业局,是业务精英总工程师;刘钟毓任永济电机厂总工程师;我的发小王成立,留任太重,是业务尖子,总工程师,设计过一种重型机械,填补了国家这方面的空白,他曾领着我参观过那部机器,上面赫然刻着“王成立制”的字样,我兴奋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伙计,厉害了!”他曾在江泽民、贾庆林手下工作过,如果他能把这种“关系”利用上,其前途可想而知。但是,知友者莫若友也。他是一位只知躲进“斗室”搞设计、不问春夏和秋冬的专家型人才,更不知“突出政治”为何物!潘让仁、刘子义、刘景茂、王广华、刘起恩、刘景法、王福管等毕业于中专也是有造诣的老知识分子。王拴稳,忠厚可靠,曾任运城地区物资局经理。族兄王克信,从部队复原到宝鸡某兵工厂任人事处长,后来全家都迁址宝鸡。王广兰,曾工作于河南郑州某大型企业,是著名的技术工人,后离职返村,重操电焊修理旧业,为村家巷道做了不少好事。王茂法曾任职临猗城关乡镇副主任,不善交际,是个诚实本份的好人。刘管勤,曾就职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退休后专心伺俸年迈的父母,赢得敬老孝亲的好名声。刘朱痕曾供职于万荣糧局,后调回孙吉粮站,是糧食系统的行家里手。发小王广政,曾服役于南方,一米九八的个头,省蓝球队员,后就职太铁,善社交,他有位善解人意的贤内助。现在我们还不时以视频的方式畅抒心扉。王正英,曾任职运城地区教育局计财科长,在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妻王爱爱曾供职市教育局招待所或印刷厂。潘臻(潘茂管)曾服役夏县警校,团级干部,后任运城地区公安处政治部副主任,其妻王国仙供职运城某单位。刘恩治曾任山西医科大学宣传部长。刘正仁,曾是省国安厅负责人。刘福管,任教于康杰中学,是物理课名师,其妻系康中工作人员。王志仁,曾任市规划区科长,其妻相雪琴曾供职运城供销系统。蔡贵仁王秀兰夫妇曾供职盐化局和某企业,是业务骨干。刘清洋市土地局主干,矿产业的督察。刘子彦(刘子敬胞弟)曾任太原某工厂负责人。鲁正有供职市运输公司,曾任某部门经理。刘广仁曾任市发改委招商办主任。刘智斌供职市运输公司,驾校校长。潘世英,清徐蔬菜公司经理,等等。从事教师工作的还有王国祯、王卜玉、潘成年、刘志远、王福管、潘忠忍、刘立娃、王成让、王纪理、刘焕年、刘更生、王英民、王巷英(太重子弟学校)等;在商业供销系统工作的刘子杰老人,堪称供销系统“三朝元老”,孙吉供销社的老主任。王百川和王新明都是供销社老前辈。王怀明,曾任职万荣糖业公司经理。刘起让、刘管成、刘克勤、潘培谦、潘培功、王子荣、王广中、潘智业等都先后任职乡镇供销社业务主管或经理。
我的两位发小刘启龙、刘正喜(刘征西),虽然学历不高,却在部队作了大官,并做出过突出贡献。刘启龙同志,曾任六十九軍副总参谋长,他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由野战部队调往国家武警总队,就任北京武警二总队总队长(正师级),为守卫首都大门,肩负着不同寻常的责任。离休后,他曾携夫人返里省亲,还专程来学院和我们相聚,并一起游览了运城的旅游景点。刘征西同志,先任职夏县警校校务部长(正师),后来荣调并升迁为西安武警技术学院副院长,副軍级,少将軍衔。他素有远大志向,从小就有为之奋斗的抱负,我们小时,经常在我家的场院写作业,他的想法总是较为超前,海阔天空。现在想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村的晚辈再晚辈,后生可畏,潜力无穷。仅点出记起的几位,以飨读者。王东文,西安交大毕业,副厅级干部,被上海某央企挖走。刘波,大本,北京部队副师级干部。王春苗,武汉大学毕业,任省新华书店总经理。王春璇,大本,供职省人民医院。潘宝珍,山西大学毕业,市广播电视局编审。王煜东,山西师院毕业,任晋城市纪检副书记。刘智广,大本,任运城中学书记兼校长。王杰,大本,任运城学院系处书记。王威,青海师大研究生,任太平洋公司部门经理,其妻大本,供职市财政局。王苗子,大本,任市教学仪器公司(站)经理。王东,大本,运城警备司令部任职。王丽,大本,市农行部门经理。董翠薇,大本,幼师高专舞蹈教练,美容师。潘海珍,大本,任池神庙景区经理。刘革子,大本,任市科技局副局,其妻是同德医院名医。刘乾民、王軍等也是人才,但详情不知。刘鹏民,留学德国。王林佑,大本在读。王奎元,山东大学在读研究生,等等。对晚辈们了解有限,难免不周。欣慰的是,看到这些风华正茂的接班人,有如看到国家的未来!
我的发小刘征西,一九九八年曾赠予我一本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武警后勤理论与教育之研究》专著,首页有关他的简介,兹照录于后:
作者刘征西,山西临猗县人,1961年8月入伍,长期从事政治、軍事行政工作,现任武警技术学院副院长,武警少将。
1988年从行政领导岗位调任学院系主任后,致力于武警后勤六大专业的教学领导工作,同时在实践中学习、探讨、研究武警后勤理论与院校教育,参与创办《武警后勤》杂志并任主编,在《解放軍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数次发表学术论文或工作研究文章,有的被收入《中国軍事文库》等书。论文多篇获奖,教学成果曾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全軍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编著有《武警后勤改革与建设初探》、《武警后勤工作概论》、《市场经济与武警后勤》和《处置突发事件后勤保障概述》等书。 当时武警部队司令员杨国屏中将还为刘征西同志专著题词:“研究武警后勤理论,努力实现保障有力”。…………
这是我闭门造车之作,故谬误或偏见颇多,更有被遗忘者,望知情者及家人多加指教,并敬请见谅。
二O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