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又焕发着现代蓬勃生机的城市。
每座城市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缔造出来,它必须经过不同时期的打磨,才能以更新的姿态展现出来。
2003 - 2016年,是南通的关键发展期,时任市领导的丁大卫,于任职期间,以卓越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在南通的发展画卷上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宏的时代赞歌。
下面就来整理一下,丁大卫为南通发展,都做出过哪些努力。
丁大卫与南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丁大卫站在时代的潮头,敏锐地捕捉到机遇,提出“沿江开发、江海联动”的战略,如同为南通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劲的“兴奋剂”。自2003年起,南通经济便似离弦之箭,一路疾驰。那几年,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高位运行,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全国地级市的天空中闪耀。
从2003年到2009年,GDP年均增速近15%,2009年GDP总量更是飙升至2872.8亿元,一举跃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如同双生花,分别提升2.9%和13%,城市的轮廓在这飞速的发展中愈发清晰与宏大。
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丁大卫引领南通大胆突破。曾经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南通,在他的推动下,开启了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征程。
船舶产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船舶制造,而是华丽转身,迈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电子信息、石化产业也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如同奋力攀登高峰的勇士。
截至2010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17.5%和16.6%,这一个个数字,是南通产业转型成功的有力见证。
与此同时,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2010年上半年,新兴产业产值达766.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五分之一,其中海洋工程产业更是位居全国前列,让南通在新兴产业的赛道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沿海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南通融入时代发展洪流的关键跳板。当《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相继出台,丁大卫迅速抓住这一契机,让南通成为国家战略叠加的热土。
沿江沿海开发区虽仅占全市3.83%的面积,却如同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贡献了47%的固定资产投资和45%的GDP,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而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宛如一条巨龙横跨长江,天堑变通途,大大缩短了南通与苏南及上海的时空距离;洋口港的崛起,则为南通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改善了南通的交通格局,强化了其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让南通真正融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社会治理与民生改善,始终是丁大卫执政理念的核心。在他的努力下,南通在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2009年,南通以市为单位在江苏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小康标准,2010年实现县(市)全面达标,建成了“江北第一个小康县(市)群”,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在社会治理方面,丁大卫积极创新,打造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现代技防”等独具特色的“南通模式”。这些模式如同细密的安全网,守护着城市的和谐与安宁。
南通也凭借出色的社会治理成效,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的典范。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的希望。丁大卫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南通的每一个角落。他大力支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发展,多次走进校园,参与学校活动,代表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在他的关怀下,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办学质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初中毕业生全部进入内地西藏高中班,高中毕业生高校录取率保持100%,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诸多荣誉,成为民族团结与教育帮扶的一面旗帜。
同时,丁大卫也致力于推动南通本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南通基础教育也因此成为了对外展示的亮丽窗口。
丁大卫对南通的未来有着清晰而长远的规划。他提出南通分“两步走”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计划2018年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并力争对江苏省经济贡献份额超10%。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也十分注重生态宜居建设。推进“五城同创”,让南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如今的南通,街道整洁干净,公园绿树成荫,市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生态宜居城市的品牌愈发响亮。
从传统沿江城市到现代化港口都市,南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丁大卫的心血与汗水。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实干家的精神,推动着南通在经济转型、区域开发、民生改善等方面不断前行。
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串串亮眼的经济数据、一项项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一座座宏伟的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为南通奠定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南通的故事,因丁大卫而更加精彩;而丁大卫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南通发展的历史丰碑之上,熠熠生辉。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南子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