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本级党委提质增效“反浪费”专项行动部署要求,近期,山西新光华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马真”精神,以“质量效益双提升”为突破口,在成本管控与生产效率的“斤两之间”展开精准攻坚。从原料采购到生产终端,从工艺参数到设备维保,新光华以“锱铢必较”的较真精神,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蹚出一条效益突围之路。4月份综合输入成本较预期降低了50元/吨,吨成本下降67.8元/吨,单班产能提升30%,产品合格率突破94%,存货资金压降3450万元!
目标穿透:让每个岗位成为“效益单元”

“我们每天‘晾晒’前一日数据,晚会‘复盘’问题短板,真正实现‘日结日清’。”新光华坚持目标导向,细化分解各项任务指标,以“党员网格管理”“军钢杯”管理大奖赛为载体,通过“党员网格管理”与“军钢杯”管理大奖赛双载体,被精准传导至每个岗位。通过每日生产分析例会制,将核心指标拆解为具体任务,形成“公司—部门—工序—个人”四级责任链条,及时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节点推进。
在党员带头攻关的关键岗位,“马真精神”化作具体行动,网格党员周建成牵头组建“瓶颈突破小组”,针对铁水供应不连续、水压机过线慢等堵点问题展开专项攻坚;党员主动认领目标,将工序电耗、钢铁料单耗、机时产能等关键指标纳入日常考核。 这种“全员目标化”管理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心中有效益”的攻坚氛围。
采购突围,在供应链上“精打细算”
面对生铁、废钢等原料价格波动,新光华采购团队化身“价格猎手”,多措并举压控输入成本。通过开拓与铁厂的直采合作,有效规避中间商环节;引入非主流铸造生铁进行采购试用;与制管厂稳定直购合作关系,定向采购“边丝压块”废钢。在一系列操作下,4月综合输入成本较预算多降17.8元/吨,实际吨成本降幅达67.8元,为全年降本奠定坚实基础。
精益管理,向流程要效率,从细节挖潜力
“我们算的是‘时间账’和‘电价差’,夜班电价低,正好用来储备‘能量’”。车间主任说。
在生产车间,“峰谷平”电耗管控牌格外醒目,“错峰生产”策略使单班产能从1100支跃升至1300支,增幅达30%。针对水压机这一“卡脖子”设备,技术团队通过多次程序调试和改造,消除手工操作的滞后性,缩短动作衔接时间及单次循环周期,提升了水压机工作效率近10%。
质量管控上,新光华持续完善“三检三控”体系:对成型状态、重量、性能、尺寸、防腐等产品关键质量点进行岗位自检,下道工序严控接手产品质量状态,质检员全批次质量分析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工序产品质量。重新修订流槽控制标准、离心机浇注参数等工艺文件,产品综合合格率从90%提升至94%。
在设备管理方面,推行“预防性维护”模式。每台设备都有专属“健康档案”:通过白班确认缺陷、夜班停机深度保养等措施,设备完好率稳定在98%以上。
在财务管理上,坚守“无预算不支出”原则,4月期间费用较预算压减5%,非必要支出下降30%;库存管理更是“拧干水分”:通过订单驱动生产、智能排产系统优化,产成品库存降至0.15万吨,3450万元资金从“仓库”回流至“现金流”。
此外,通过合岗并岗,12个冗余岗位被撤销,“一专多能”班组模式大幅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
文化赋能:让“省下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

在新光华,“省下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文化基因。从车间里“锱铢必较”的参数调试,到办公室“斤斤计较”的成本测算,这种“精打细算”的文化赋能,让降本增效成为全员自觉。在开展“降本提质增效反浪费”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的过程中,目前共征集27条建议。其中,将优化夜班启熔时间和备铁量形成标准化作业模式,降低电耗35kW.h/t;通过小功率空压机移位和球化除尘器加装变频装置,减少设备有效耗能,实施后预计降低电耗1000kW.h/班。这些来自一线的智慧,成为企业增效的“源头活水”。
从原料采购的“分毫必争”到生产现场的“分秒必抢”,新光华的提质增效攻坚战才刚刚打响,下一步,新光华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铸管股份一季度生产经营分析会精神,落实质量效益双提升专项工作任务,持续深化精益管理,从“节约一颗螺丝、一度电、一吨水”的细节入手,在细节处“下绣花功夫”,在管理上“动真碰硬”,奋力书写“向浪费亮剑”的新篇章!
(吕萍 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