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央视《人物访谈》栏目组讯(李华明 于钦利)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城市脉络中,新民大街宛如一颗历经岁月雕琢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条始建于 1933 年的街道,全长 1445 米 ,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广场 ,虽长度在城市主干道中并不突出,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聚集区,被誉为 “长春近代建筑博物馆”。
新民大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史。伪满洲国时期,它作为伪满皇宫建筑群的中轴线,被命名为 “顺天大街”,是当时伪满国都政治中心的 “中央大道” 。1946 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为呼应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它改名为 “民权大街”。直到 1948 年长春解放,才定名为 “新民大街” 并延续至今。
岁月流转,大街两侧十余栋风格独特的历史建筑保存完好,这些建筑融合了欧洲建筑流派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房檐微微上翘,极具东方韵味,成为那段特殊历史的实物见证。
街道周边坐落着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现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楼;伪满军事部,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院;伪满司法部,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等诸多历史建筑。它们曾是日本军国主义奴役我国东北地区的工具,如今成为人们铭记历史、反思过往的重要场所。
吉林省政府对新民大街的重视由来已久。2010 年 3 月 16 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致函长春市人民政府,同意将新民大街街区批准为历史文化街区,并要求尽快编制保护规划 。此后,政府积极推动新民大街申报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2 年 6 月,新民大街成功入选 “第四届(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吉林省首条获此殊荣的街道,这也让新民大街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4 年底,新民大街被列为省、市重点城市更新项目,2025 年 2 月正式启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工程项目建设。在改造过程中,政府秉持 “保护第一、文化引领、开放共享、以人为本” 的核心理念,力求让 “老地标” 变成城市的 “新名片” 。
为了让历史建筑与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让市民更亲近历史,政府对新民大街沿线的 13 个院落采取拆围透绿、空间退让、疏枝透影、亮化添彩等措施。拆除围墙后,沿街释放出 4.5 公顷绿地,精心设计成 13 个口袋公园,让原本封闭的老院落变成了 “可触摸的生活” 空间 。街边 3 米多的慢行道拓宽到 6 米,增设了太阳能充电座椅、无障碍坡道等便民设施,交通信号灯、路灯、监控等设施整合到多功能杆上,既简洁美观又提高了综合利用效率 。同时,还采用异形收水口加快收水工艺,为所有设施井盖编号,利用 BIM 技术及数智化管理平台手段加强管理及数据收集,从细微之处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管理效率。
由长春日报社旧址改建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在此次改造中亮相,它以 “一条街、一座城、一群人” 为主线,构建起立体化的城市记忆图谱,与新民大街上的众多历史建筑形成联动,成为外界了解北国春城的文化新视窗 。
2025 年 7 月 5 日,新民大街盛装开街,瞬间成为长春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开街首日,这里便热闹非凡,巡游方阵踏歌而行,市集摊位人潮涌动,互动演艺掌声雷动。全天举办揭幕仪式、花车巡游、街头演艺、新民市集、名家签售等活动 50 余场 。自开街以来,累计参观人数达到了 108.43 万人次,带动相关经济收入 5.34 亿元,成功变身为长春文旅的新地标 。
如今的新民大街,不仅是一条承载历史记忆的老街,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旅游胜地。双层观光巴士串联起全市数十处历史建筑与核心景点,围绕新民大街还推出 10 条主题旅游线路,《长春故事》研学课堂、AR 实景导览等创新服务同步上线 。夜晚,新民大街切换至 “步行模式”,新民市集汇聚长春 “老字号”,街头艺术表演精彩纷呈,露天电影放映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充满烟火气与艺术感的氛围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新民大街的华丽转身,是吉林省政府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它用满满的烟火气与艺术感书写着长春文旅的新篇章,让更多人了解长春、爱上长春,成为吉林省长春市当之无愧的旅游名片,持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