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山阳县西照川镇黄泥河村,瓜蒌架上硕果累累。8月20日上午,村支书刘明海带着村“两委”干部正在田间地头调解矛盾纠纷,三言两语便将一起积怨多日的地界纠纷化解了。据了解,黄泥河村多年来无上访、无诉讼,真正践行了“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民零上访”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党建引领“一张网”,党群连心筑根基。“党员就是要亮身份、担责任,让群众看到党旗就有主心骨。”这是刘明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黄泥河村,党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的行动——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党群联心卡”制度和“1+2+N”工作体系,把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落到了每个角落。1个党支部统领全局,3个党小组各司其职,选优配强9名党员干部、志愿者包联全村362户群众,日常负责对包联的群众进行联络沟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为民服务等工作。“我包联的几户都是周边邻居,他们的家庭情况我都比较熟悉,感情上也亲近,他们有烦心事都找我唠,矛盾也就地化解了。”党员成正东说。正是这些党员网格员的不断努力,才让村民身边的一件件操心事、烦心事变成放心事、暖心事,极大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村务公开“三本账”,阳光治理聚民心。多年来,黄泥河村一直将公开透明作为村级治理的“法宝”,将党组织决策部署、组织建设、发展党员三大项列为公开重点,尤其在发展党员方面,全程公开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考察、发展对象确定及预备党员接收和转正等环节,接受党员群众监督。70岁的老党员何延平感慨地说:“看着村里年轻人一步步从入党积极分子转正,就像看到当年怀揣梦想,立志为百姓服务的自己。”除此以外,还将村级重大决策、社会救助保障、惠农政策落实等内容列为村务公开事项,重大财务事项不仅公开结果,还披露决策过程和依据,所有资金流向清晰可知,不仅保障村集体资金使用安全合理,还让村民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党员从“参与者”升级为“决策者”,切实保障了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瓜蒌产业“四金法”,联农带农富口袋。黄泥河村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深挖村域资源禀赋,创新发展瓜蒌种植特色产业。2022年,黄泥河村党支部牵头,引进外省农业企业到村投资瓜蒌产业项目,成立山阳县辰鑫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引导农户将土地承包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建立瓜蒌种植基地,并探索出了“主体经营、土地入股、农户托管、企村分红”的联农带农机制,经营主体、托管农户、村集体按照收入总额7:2:1比例分红,实现土地挣股金、务工挣薪金、托管挣酬金、服务挣红金,达到“一地生四金”效果。“家里的地都流转给合作社了,我不仅能“收租”,还能在基地打工,日工资100元,一年下来也能挣两三万元,一点也不比我在外边打工挣得少,而且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也不耽误自家农活,真是‘一举多得’”。51岁的家庭主妇刘明菊介绍道。黄泥河村将138户农户牢牢镶嵌在瓜蒌产业链上,带动户均增收5300元,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好了,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文明培育树新风,德润乡村促和谐。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步推进,黄泥河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帮助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小村规”夯实基层自治根基。利用晚上或农闲时间,由村“两委”、村民代表、党员带头组织开展“院落会”,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话发展,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零距离化解邻里纠纷。实现了村民“零信访”、安全生产“零事故”。还建立了“道德积分超市”长效运行机制,以“行为量化、积分管理、兑换激励”为模式,将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文明行为细化积分标准,不仅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让文明行为从“软倡导”变为“硬约束”。大力开展优秀党员、“好公婆”“好媳妇”、五星文明户、最美庭院等特色评选活动,今年来,累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36户,全村已经形成了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充分依托建成的文化健身广场和乡村大舞台等平台,组织开展专题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满满的幸福。
黄泥河村的实践印证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纠纷不出村””到“矛盾不上交”,从“村民零上访”到“事事有人管”,这个秦巴山村用11年时间探索出一条“预防在先、调解在前、服务在实”的善治之路。如今,“有困难找党员、要说法看村务、想致富靠产业”已成为村民共识。镇党委书记唐启华评价:“黄泥河的经验证明,基层治理既要筑牢‘防火墙’,更要搭建‘连心桥’。”行走在村中,但见家家户户门前的“党群联心卡”熠熠生辉,村委会的调解记录本显示,最近三年年均调解纠纷不足3起,且全部在当日化解,这些无声的见证,正诉说着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沃土的生根开花。(刘嘉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