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冬日的皈塘老区,风里带着山间的清冽,可提到李承玺的名字,乡亲们的话里总裹着暖意。这暖意,是从2018年12月乐昌市坪石镇皈塘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时就悄悄滋长的,到如今已像山间的映山红,开得热烈又鲜活。
2019年,促进会要为老区的孩子搭起教育的“暖房”,成立教育基金理事会时,李承玺和乡贤李贱海一道,成了最先往基金池里添柴的人。他心里像是装着杆秤,知道老区的孩子要走出去,得靠知识铺路。先是两次往教育基金里各递了300元,钱不算顶多肉厚,可那股“我先上”的劲儿,像颗石子落进池塘,荡开了圈圈涟漪——看着他率先站出来,不少乡贤也跟着把心意往基金里送。到了2024年8月,他又揣着2000元找到理事会,他对会长李金泉说“给娃们添点笔纸钱”,眼角的笑纹里,全是盼着孩子出息的真切。
他的爱心从不是单往一处落的。2021年1月18日的冷天里,李氏宗祠那块有些斑驳的横匾要修缮,318元的捐款名单上,他的名字排在最前头;同年12月11日祭祖英烈,乡亲们还在合计着该凑多少心意,他已经先递上300元,“不能让英烈的情分凉着”。一次次“先一步”的捐款,像春日里先冒头的新芽,让大家跟着觉得,为家乡做事,从来不是“别人的事”。
也难怪2021年皈塘老区建设促进会给李承玺颁“皈塘李氏爱心捐款领先人士”荣誉证书时,没人不点头。那荣誉证书不是张薄纸,是他一次次弯腰递钱时,沾在指尖的真诚;是他看着祠堂横匾重焕亮色时,眼里的踏实;是他听着教育基金帮优秀学子圆了求学梦时,嘴角的笑意。
2024年8月27日的《韶关日报》以“传承红色精神,展示老区风貌”为题,报道了皈塘老区建设促进会奖励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字里行间写着老区教育的新模样。可熟悉这儿的人都知道,这“显著成绩”的背后,藏着多少个李承玺这样的身影——他们不图啥名头,就盼着家乡的路宽些,孩子的书声亮些,祖宗的根脉暖些。
就像山间的映山红,从不是靠哪一朵使劲开才红得热闹。李承玺这朵“花”,用一次次主动的、真诚的“绽放”,带着身边人一起把皈塘的日子往暖里过。这大概就是为啥皈塘的“花儿”总这么红——因为总有人带着心往前奔,把每一份小爱心,串成了老区最暖的光。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