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融媒讯:8月26日,中雨沙沙,秋风送爽。笔者驱车20公里,随同叶县果蔬协会一行19人,前往叶县龙泉乡“叶县革命纪念馆”开展参观学习。久旱逢甘霖,清新空气涤荡心尘,即便下车后骤雨未歇,众人撑伞前行的脚步里,仍满是奔赴红色圣地的豪情。
叶县底蕴深厚,文脉悠长,革命纪念馆的大门便是这片土地精神的直观注脚。约5米高的门楼以古脊蓝瓦勾勒轮廓,迥异于寻常建筑的形制间透着庄重气势,门楣上“叶县革命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在雨幕中愈发鲜亮夺目。大门右侧,6米高的墙碑上镌刻着抗日战争时期烈士们奋不顾身的雕塑,“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题字力透石背,将革命先辈保家卫国、推翻旧制的壮志豪情定格成永恒的画面。 这座兼具中原地方特色的纪念馆,是近代红色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内布局规整有序——北房为主展厅,东西房为副展厅,一主两次的结构清晰分明。墙面缀满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名人诗作错落其间:诗人刘博“镜不蒙尘可照人,人无贪贿可正气”的箴言、姚宗岭“花以芳香而美好,官以清廉而高贵”的咏叹,字字恳切,既是对为官者廉洁自律的深切倡导,也让整座院落浸润在刚正清朗的氛围中,这般原汁原味的设计在中原地区已属少见,成为全省革命纪念馆中独具辨识度的特色标识。
走进右侧展厅,革命岁月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满墙的烈士照片静静陈列,下方的文字记载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厅中央,英雄们当年使用过的武器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枪身、磨损的刀柄,仿佛仍在诉说着烽火年代的浴血交锋,一幕幕场景动人心弦,烙印进每个参观者的记忆深处。
纪念馆前言清晰勾勒出龙泉乡的红色坐标:这片总面积73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的土地,不仅因澧河南岸的区位得名,更因“革命热土”的身份载入史册——中共叶县第一届县委、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在此诞生,叶县第一支人民武装“叶舞支队”在此组建。而明代澧河花轿、彭庄村舞阳城遗址等文物古迹,又为这片红色土地叠加了历史的厚重,让“革命传统薪火相传,乡村振兴方兴未艾”的描述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龙泉是洒下革命鲜血的热土,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女讲解员的话语将众人带回烽火岁月:1934年11月,因白区党组织遭破坏,中共中央交通局北线负责人李子健、交通员陈继尧等叶县籍党员相继返乡,与原县委书记董锡之等人秘密播撒革命火种;1935年3月,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河南代表段永健,辗转与李子健取得联系,共同开启了恢复叶县党组织的征程……当讲到抗日英雄王泽民等烈士的事迹时,讲解员的声音几度哽咽,在场不少同志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滚烫的感动在展厅内静静流淌。
西房展厅的墙壁上,中央领导的题词熠熠生辉:“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当地群众的话语则印证着这份传承的力量——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与党史、文物部门始终重视纪念馆的修缮与保护,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让红色阵地成为传承历史、滋养后人的精神课堂。
时至午后一点,因时间所限,仍有部分英雄事迹未能细品,虽留有些许遗憾,每个人的内心却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党史教育洗礼。叶县果蔬协会会长张跃杰的倡议掷地有声:“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位党员都要以烈士为榜样,在困难面前无畏无惧、勇于奉献,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当好‘排头兵’。”
走出纪念馆,雨已渐停。此次叶县革命纪念馆之行,不仅让红色记忆愈发清晰,更让党性观念在心中深深扎根。即便步入晚年,我亦将以英雄为标尺,怀揣对党的赤诚,为事业奋斗终身,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闪耀光芒。
作者:胡留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