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眉户戏中的《西厢记》:
传播脉络、改编重构与审美变异
作者:雷建德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永济普救寺周边的蒲剧、眉户戏种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本文系统梳理元、明、清及近代舞台上蒲剧、眉户戏的传播脉络,聚焦历代对其以《西厢记》为蓝本的戏曲改编与重构,并分析传播媒介变化下二者的审美变异,旨在深入挖掘这两种剧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山西永济普救寺因《西厢记》故事的发生而闻名遐迩,其周边的蒲剧和眉户戏种也与这一经典爱情故事紧密相连。蒲剧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以其慷慨激昂的唱腔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著称;眉户戏则以其质朴、亲切的风格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梳理它们的传播脉络、分析其改编重构过程以及传播媒介变化带来的审美变异,对于了解地方戏曲《西厢记》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元明清及近代蒲剧、眉户的传播脉络
元代:萌芽与初步传播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杂剧盛行。蒲剧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受到元杂剧的影响,在永济及周边地区逐渐传播。当时的蒲剧演出形式较为简单,多在乡村的庙台、广场进行,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要题材。眉户在元代也已初现端倪,它源于民间小曲和说唱艺术,在当地农村的节庆活动中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此时蒲剧和眉户尚未形成完整的剧种体系,但它们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发展与传播范围扩大
明代,蒲剧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其演出范围从乡村扩展到都市,受到了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蒲剧班社开始增多,一些专业演员崭露头角。在永济普救寺周边,蒲剧经常在寺庙、会馆等场所演出,《西厢记》故事也成为蒲剧的重要题材之一。眉户在明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的元素,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眉户的传播范围也有所扩大,不仅在永济周边地区流行,还传播到了相邻的一些州县。
清代:繁荣与鼎盛时期
清代是蒲剧和眉户的繁荣时期。蒲剧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南路、西路两大流派。蒲剧班社遍布山西各地,并开始向周边省份传播。在永济普救寺周边,蒲剧演出频繁,成为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蒲剧艺人以《西厢记》为蓝本进行创作和表演,使这一题材的蒲剧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眉户在清代也迎来了鼎盛时期,它与蒲剧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收了蒲剧的一些表演技巧和音乐元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水平。眉户的剧目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民间故事外,也开始涉及一些历史题材和社会现实题材。
近代:传承与变革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蒲剧和眉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传承方面,一些老艺人坚守传统,努力培养新一代演员,使蒲剧和眉户的艺术得以延续。在变革方面,剧种开始吸收现代音乐、舞蹈等元素,对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进行创新。同时,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电视、广播等新兴媒体开始介入戏曲传播,使蒲剧和眉户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永济普救寺周边,蒲剧和眉户依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历代蒲剧和眉户戏曲的改编与重构
元代至明代:初步改编
元代至明代,蒲剧和眉户对《西厢记》的改编处于初步阶段。蒲剧在改编时,主要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呈现,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唱腔和表演上,保留了较多元杂剧的风格。例如,早期的蒲剧《西厢记》在表演上较为古朴,演员的动作和表情相对简单。眉户在这一时期对《西厢记》的改编则更加注重民间特色,将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语言融入到剧目中,使故事更贴近民众生活。
清代:丰富与完善
清代是蒲剧和眉户对《西厢记》改编的丰富与完善时期。蒲剧在改编过程中,对唱腔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不同的角色和情节,采用了多种唱腔板式,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在表演上,演员的动作更加细腻、生动,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清代蒲剧《西厢记》中崔莺莺的表演,通过细腻的眼神和动作,展现了她的娇羞、深情和无奈。眉户在清代对《西厢记》的改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吸收了蒲剧的一些长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质朴风格。眉户版《西厢记》在剧目结构上更加紧凑,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近代:创新与变革
近代以来,蒲剧和眉户对《西厢记》的改编进入了创新与变革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剧种开始对传统剧目进行大胆创新。蒲剧在改编时,引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音乐等,使音乐更加富有时代感。在表演上,借鉴了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眉户在近代的改编也注重创新,它将一些现代思想和价值观融入到剧目中,使《西厢记》这一传统题材具有了新的内涵。
三、传播媒介变化下的审美变异
传统传播媒介下的审美特征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蒲剧和眉户主要通过舞台演出进行传播。观众在现场观看演出,能够亲身感受到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氛围。这种传播方式下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强调舞台表演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观众在欣赏戏曲时,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要求相对较低。
新兴传播媒介下的审美变异
随着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蒲剧和眉户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电影和电视中,观众可以通过屏幕观看戏曲演出,这使得审美特征发生了变异。一方面,观众更加注重画面的美感和视觉效果,对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传播媒介可以对戏曲进行剪辑和后期制作,观众对剧情的连贯性和节奏的把握有了不同的要求。此外,广播的传播方式使观众更加注重戏曲的音乐和唱腔,对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有了更高的期望。
审美变异对剧种发展的影响
传播媒介变化带来的审美变异对蒲剧和眉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方面,审美变异促使剧种在表演形式、舞台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了剧种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同时,新兴传播媒介扩大了剧种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蒲剧和眉户。消极方面,审美变异也可能导致剧种失去一些传统特色,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商业利益,忽视了戏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蒲剧和眉户在山西永济普救寺周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通过对元、明、清及近代蒲剧、眉户传播脉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剧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历代对以《西厢记》为蓝本的戏曲改编与重构,使剧种不断丰富和完善。传播媒介的变化带来了审美变异,对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蒲剧和眉户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适应传播媒介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实现地方戏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为蒲剧和眉户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系《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文化学者,中国山西永济普救寺文化顾问)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