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之基:在为民谋利中筑牢国家民族发展根基
作者:张忠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个国家的政党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从来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具象在每一次民生决策、每一项惠民举措、每一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实践中。判断这种关系是否稳固、是否具有生命力,核心标尺只有一个——政党是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历史维度看,人民的选择从来不是偶然。无论是百年前救亡图存的艰难求索,还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拥护、能否扛起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重任,关键在于是否把“人民”二字刻在执政理念的核心位置。那些脱离群众、漠视民生的政党,终将被历史浪潮淘汰;而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政党,才能凝聚起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
从实践维度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它体现在“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把贫困群众的生活冷暖扛在肩上;体现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斗争中,无数逆行者冲锋在前,用生命守护人民健康;体现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发展目标中,从教育公平到医疗保障,从就业优先到养老兜底,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步改革的推进,都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家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党领导,民族的团结需要坚实的民意支撑。当政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能形成“政党—人民—国家—民族”的良性互动:政党因代表人民利益而拥有执政的合法性与凝聚力,国家因政党的科学领导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因人民的同心同德而焕发蓬勃生机。这种以人民利益为纽带的关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压舱石”,是民族行稳致远的“动力源”。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政党更需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让国家发展有更坚实的根基、民族复兴有更强大的力量,在时代洪流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