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古戏台,邂逅《西厢记》的前世今生
作者:雷建德
在中国永济的大地上,古老蒲州的韵味与鲜活的艺术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卷。与永济普救寺近在咫尺的董村古戏台,这座始建于明朝时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伫立在永济卿头镇董村,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而当年蒲剧《西厢记》的锣鼓声在这古戏台上响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便在舞台上鲜活上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济董村古戏台)
董村古戏台与普救寺近在咫尺,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对话:
•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诞生地,是古典爱情的起点。
• 董村戏台:是爱情故事的传播者,让“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在乡野间代代相传。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最纯正的乡土文化气息,也能在蒲剧的旋律中,重新理解《西厢记》的深刻内涵。
董村戏台,现在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北侧村委会院内,是明朝时期的建筑。据相关史料记载董村戏台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明代及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当代1979年,皆有修缮记录。戏台坐南朝北,东西长11.2米,南北宽9.85米,占地面积约110.3平方米。原有三郎庙,大殿已毁,仅存这座宝贝戏台。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董村戏台形制、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元代建筑风格明显,木雕精致,为研究元代建筑、中国古代戏台建制及《西厢记》等戏曲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董村古戏台是金元时期晋南杂剧盛行的实证,确实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董村古戏台,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依然保持着古朴而庄重的姿态。它的建筑风格带着明朝的大气与精致,斗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巧,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台基上的石头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并且见证了岁月的流转。而当年夜幕降临,灯火亮起,这座古老的戏台便瞬间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归宿。
蒲剧,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其高亢处如中条山风、低回处似黄河细浪的声腔,外加生动细腻的表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村民们的质朴情感目光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古老故事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当年《西厢记》的故事被搬上董村戏台,那熟悉的旋律和动人的情节肯定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随着演员们的登场,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舞台上徐徐展开,将《西厢记》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崔莺莺那温柔婉约的形象在演员的演绎下跃然台上。她眉眼含情,顾盼生姿,将少女怀春的娇羞与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张生则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他的眼神中满是对莺莺的爱慕与执着。两人在舞台上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对视,深受当地百姓们的喜爱,从中仿佛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情在空气中弥漫。
演员们用他们精湛的演技,将《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们的唱腔或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时而如潺潺流水,滋润着观众的心田;时而如雷霆万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董村戏台上,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段水袖、一颦一笑一个眼神,生动再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纠葛,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河东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台下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他们沉浸在剧情之中,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而悲欢离合。老人们回忆着自己年轻时的爱情故事,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年轻人则被剧中的浪漫情节所打动,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这一方小小的戏台上,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都找到了情感的共鸣。
董村古戏台与普救寺近在咫尺,这似乎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传奇。而董村戏台则以蒲剧的形式,将这段爱情故事重新演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爱恋。当观众们在欣赏完戏后,或许会前往普救寺,去追寻那一段浪漫爱情的足迹,去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当年董村古戏台上的蒲剧《西厢记》,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它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各个朝代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相信:在这古戏台上,爱情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它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爱情经典。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座教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永济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