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崖村的“老味道”:胡现东和他26年的烟火坚守
在沙沟崖村,提起胡现东的饭店,男女老少都能说出两句:“老胡家的菜,香得能多扒两碗饭!”“价格实在,家里来客了往那儿带,不心疼还体面!”从1998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早晨,饭店的木门“吱呀”推开,胡现东在灶台前拿起锅铲的那一刻起,这股烟火气就没在村里断过——一烧,就是26年。
那时候的沙沟崖村,像样的饭店没几家,胡现东揣着“让村里人吃得香、吃得值”的念头,把自家小平房改成了小饭馆。没有花哨的招牌,就用红纸牌子上写“小区饭店”没有复杂的菜单,都是村民常吃的炖排骨、炒青菜、溜豆腐,可每一样都藏着他的拿手菜,凌晨天不亮,他就骑着车子去镇上的菜市场,挑最新鲜的五花肉、带着露水的菠菜,“菜不鲜,宁可不卖”;炒青菜时火候掐得准,锅气一上来就下盐,脆嫩中带着焦香;炖排骨不用现成的调料包,自己用八角、桂皮慢慢熬,汤浓得能挂在勺子上,肉烂得轻轻一抿就脱骨。
有回村里老人过寿,儿女们订了十桌菜,特意嘱咐“别太贵,家常味就行”。胡现东凌晨三点就起来炖肘子、炸丸子,每道菜分量给得足足的,最后算账时,儿女们都愣了:“这么多菜,咋比预想的还便宜?”他笑着摆手:“都是乡里乡亲,哪能多要,”就是这份实在,让“胡记”成了村里的“第二食堂”—下地回来的庄稼汉,蹲在门口就着一盘炒大肠能喝两瓶啤酒;放学的孩子,攥着几块钱就能买份热气腾腾的蛋炒饭;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提前半个月就来订桌,说“吃老胡家的菜,才像过年”。
26年过去,村里的新房盖了一栋又一栋,年轻人开的网红餐馆也多了,可胡现东的饭店还是老样子,木桌子磨得发亮,他自己也从当年的“小胡”变成了“老胡”,唯独灶台前的身影还是一样利索。有人劝他涨价,说现在菜价贵了,他算算账:“贵了胡现东心里不舒坦,也不踏实。”也有人让他添些“洋气菜”,他尝了尝半成品调料包,摇着头说:“不如我自己炒的家常味,老百姓不爱吃这个。”
如今,每天饭点一到,“胡记家常菜”的香味还是能飘半个村。胡现东站在灶台前,颠勺的动作依旧有力,锅里的青菜“滋啦”作响,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皱纹,却清晰了沙沟崖村人对“实惠”“好吃”的朴素记忆——这26年,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守着一口锅、一份实在,把烟火气熬成了村里人离不开的“老味道”。
这样方便更多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