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小事照见家教真谛:身教重于言教是永恒准则
作者:张忠信
一顿家庭晚餐,母子俩低头紧盯手机的画面,与姐姐收走设备后餐桌重归宁静的转变,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行为干预,实则叩问着家庭教育的核心命题——在数字时代的生活图景中,“身教重于言教”这一古老智慧,依然是照亮育人之路的关键明灯。姐姐的举动之所以能立竿见影,不仅在于制止了分心行为,更在于它唤醒了人们对“家长先正己,孩子方从之”的共识,直白揭示了母亲未能以行动作表率,才是问题的根源。
家庭教育的效力,从来不在滔滔不绝的说教,而在润物无声的示范。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对规则的遵守,往往不是听家长说了什么,而是看家长做了什么。饭桌上,母亲手中的手机,远比“吃饭要专心”的叮嘱更有“影响力”:当家长将注意力倾注于电子屏幕,忽视了与家人的交流,实则是在传递“手机比亲情更重要”的无声信号。弟弟模仿母亲的行为,并非刻意逆反,而是源于孩童天然的“镜像学习”本能。此时姐姐收走手机的“奏效”,本质上是暂时纠正了“上行下效”的偏差,让“身教”的重要性重新浮出水面——若母亲从一开始就能放下手机、专注用餐,又何需他人干预来重建餐桌秩序?
或许有人会辩解,数字时代诱惑太多,单靠“以身作则”难以约束孩子,必要的强硬干预无可厚非。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姐姐的行动能短期见效,核心是其指向了“规则重建”,而规则要真正内化为孩子的习惯,终究离不开家长长期的“身教”引领。倘若事件过后,母亲依然我行我素,只是暂时收敛看手机的行为,那么“吃饭分心”的问题终将反复。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来不是“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家长先做到什么”:想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的干扰,家长就要先学会在家庭时光中主动“断联”;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与陪伴,家长就要先主动营造温馨的交流氛围。说教的力量有限,唯有行动的示范,才能在孩子心中种下规则与责任的种子。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则日常片段折射出当下不少家庭的教育困境:在技术便利与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身教”的价值常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孩子的苛责与说教。但“身教重于言教”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它提醒每一位家长,教育的本质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家长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鲜活的“教科书”。手机可以带来信息的便捷,却不该稀释亲情的温度;家庭教育需要必要的引导,却不能脱离“家长先正己”的根本。
餐桌虽小,却是家风培育的重要窗口;一餐饭的细节,足以映照出家教的底色。让“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家庭教育的自觉遵循,不是对家长的苛责,而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当母亲主动放下手机,与孩子在碗筷交错间分享日常、倾听心声;当家长以自身行动为标尺,为孩子树立可效仿的榜样,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滋养心灵、塑造品格的力量,让良好家风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让“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