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乡梓 薪火相传——追忆优秀共产党员王欢仁同志
作者:王义民
时光荏苒,临猗县孙吉镇原南赵信用社主任王欢仁同志离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已28载。但他用一生践行的“为民、务实、奉献”精神,如同黄河岸边的古柏,深深扎根在乡邻心中,更通过子女的传承,持续温暖着这片桑梓地,成为当地群众口中代代相传的“好干部”典范。
躬身笃行,以实干书写为民答卷
1965年,乡村教育资源匮乏之际,王欢仁主动携手同仁创办南赵农校。彼时师资短缺、条件简陋,他身兼数职:既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逐字逐句为村民讲解农技知识;又是管账理货的会计,将每一笔物资收支记得清清楚楚;还是照料师生起居的司务,起早贪黑保障大家的衣食住行。即便肩头担子重重,他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只以“让乡亲们多学本事”的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初心。
1975年,因工作需要调任原南赵公社后,王欢仁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刻进履职准则。他深知“路不通则业不兴”,亲眼见乡亲们冒雨赶路、肩扛物资的艰难,便下定决心打通对外通道。从线路勘察、方案设计,到组织村民施工、协调物资保障,他全程冲在一线,白天在工地与群众一起挥汗如雨,夜晚在煤油灯下核对数据、完善方案。当公共汽车缓缓驶入南赵村,乡亲们欢呼雀跃的场景,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自此,全乡告别了“道难走、车难搭”的困境,为乡村发展打通了“主动脉”。
1978年投身金融系统、担任南赵信用社主任后,王欢仁又将目光聚焦在“帮乡亲脱贫”上。他深知农户想发展却缺资金的难处,便带着笔记本挨家串户走访,哪家想养鸡、哪家要种果树、需要多少启动资金,他都一一记在心上。遇到因顾虑不敢申请贷款的老人,他主动上门打消顾虑:“钱的事我来帮您办,好好干,日子准能好起来!”在他的推动下,一笔笔小额贷款流向贫困农户,催生了村里的养鸡场、苹果园,为乡村经济繁荣注入了“活水”,让不少家庭靠着勤劳走上了致富路。
言传身教,以家风涵养优良品格
即便后来身患重症,王欢仁心中牵挂的仍是乡亲与工作。病榻之上,他拉着子女的手,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留下嘱托:“工作要踏实,别图虚名;有余力时多帮乡邻,做善事要低调。”这几句朴实的话语,成为王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
这份家风,在四个子女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长子王世斌,从运城地区建筑公司起步,直至升任运城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始终牢记父亲教诲。退休前11年,他牵头与姊妹四人自掏腰包,每年为南赵村70岁以上老人送去米、面、油、猪肉等福利品,累计价值超20万元。老人们手捧物资,眼含热泪念叨:“斌娃姊妹和他爹一样,心里装着咱老年人!”2000年,“作义中学”筹建教学楼,王世斌主动请缨承担设计工作,牺牲所有节假日反复打磨方案,不仅设计美观、预算精准,更分文不取报酬,为学校节省了大笔开支,其无私奉献的举动获原南赵乡党委政府高度肯定。
二儿子王国斌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却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当他得知村里三条巷子没有路灯,夜晚村民出行不便,专门从西安购置6盏太阳能灯,亲自回乡组织安装。如今,每当傍晚路灯亮起,村民们走在明亮的巷道上,总会说起“国斌这娃,没忘本”。
三儿子王文斌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于1995年创办“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公司成功上市,产品远销国内外。事业有成的他,始终把父亲“服务乡民”的教诲放在心上,特意为家乡左邻右舍的20余名青年安排工作,解决了不少家庭“子女就业难”的问题。那些走进企业的年轻人,不仅有了稳定收入,更把王家的善举带回家乡,让温暖持续传递。
精神永驻,以传承照亮前行之路
王欢仁同志的一生,是忠诚于党的一生,是服务群众的一生,更是以身作则、涵养家风的一生。他未曾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干一件事、成一件事、暖一片人”的坚守,成为群众心中“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好党员、好干部;他未曾对子女有过多说教,却以“为民务实”的言行,为子女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让“奉献”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王欢仁同志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仍在黄河岸边延续——乡邻们记得他的好,子女们传承他的志,更多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主动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这份跨越28载的怀念与传承,正是对他“一生为民、一生奉献”最珍贵的致敬。
王欢仁同志,您未远去,您的精神永远活在乡邻心中,您的品格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