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重阳节与老人节的由来
乡音乡情 罗天明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 “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 “菊花节”等,从2013年开始,国家又法定为“老人节”。

中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月与日皆逢“九”,故称“重九”“重阳”,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重阳日”,从东汉开始,逐渐演化为节日,故名“重阳节”。
传说东汉时期,中原汝河(在今河南汝南县)有一专门传播瘟疫的水怪,体大如牛,每年晚秋时节总要上岸祸害人间,只要它一出现,汝河两岸百姓就会染上疾病,不少人因此而丧命,家禽家畜更是难逃瘟疫之害,饱受劫难的百姓谈瘟色变,却又无可奈何,痛恨地斥其为瘟魔。

当时有个青年叫桓景,疫病夺走了他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儿丧命。桓景病愈后,听说东南山中有个法力无边的大仙,因而他决心去访仙求道学法术,消灭瘟魔,祛除瘟疫,为民除害。
桓景辞别了父老乡亲,为寻求除却瘟魔之道,他在千峰万峦中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越过一条又一条山涧,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一座大山里找到了大仙。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鹤发童颜的大仙,不但收他为徒,还送给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宝剑,传授降妖除魔剑术。桓景日夜苦练,废寝忘食,终于练就一身非凡武艺。有一天,大仙对桓景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定要出来兴风作浪,祸害人间,如今你已经武艺学成,应该回去施展本领为民除害了。”大仙又密授挫败瘟魔、消除灾殃秘诀,让桓景立即骑仙鹤赶回家乡。桓景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早晨,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插上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相传可以驱邪避瘟),分别呷了口菊花酒(菊花酒也有驱邪之效,还可祛毒、祛寒),静待瘟魔的出现。中午时分,突然狂风怒号,天昏地暗,汝河波涛汹涌,随着几声恐怖而凄厉地吼叫,瘟魔出水上岸,窜了几个村子不见人后,抬头发现人们都逃到山上去了,便凶神恶煞地冲到山前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异味而瑟瑟发抖,不敢前行。在山上等候已久的桓景手持降妖青龙宝剑只身冲下山去,与瘟魔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经过几个回合的苦战,终于将作恶多年的瘟魔斩于山下,为汝河两岸的百姓除却了多年的祸患。为了赞颂桓景为民除害的英雄壮举,欢庆再没有瘟魔侵害的平安吉祥生活,人们便将九月初九重阳日改为“重阳节”。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源自古人敬畏天地的天象崇拜,及秋祭、秋社表达感恩和祈求福运的民间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农历九月初九重阳日的习俗业已形成,岁月中逐渐演化为驱邪避害,登高锻炼,赏秋辞青,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祝福生活平安吉祥,祈愿生命健康长寿的健身活动,彰显了人们对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各种习俗在民间逐渐形成;唐朝时,重阳节业已成为法定节日,宫廷与民间同庆重阳节;此后宋元明清的重阳节,宫廷民间各种各样的欢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世代相袭。历代诗人骚客为重阳节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李白云:“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宋·范成大道:“中秋昨已等闲过,重九今还如梦来”;还有“重九共游娱,秋光景气殊”“到重阳,一倍染相思,霜林赤”“重九,酌酒,茱萸遍插,频开笑口”等等,将传统的“九九重阳”变为了“诗意重阳”,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九九重阳后 ,“阳极生阴”“阳消阴长”,古人深知,天地自然的四季变化如同人的一生,重阳的深秋对应着人体力渐衰的老年。“登高望远,一年好景,九日佳期”,故而老年人重阳节皆登高远眺,观菊赏秋,锻炼身体,怡悦心情,欢度晚年。
九九重阳之“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九九重阳寓意长长久久、天长地久、长久长寿,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天降祥瑞之时。汉代刘歆《西京杂记》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故而重阳节自古就被赋予了“老人节”的含义,成为家庭和社会关爱老人的传统节日,薪火相传。
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四次“千叟宴”,是清王朝敬老文化的象征。乾隆皇帝当年为传承弘扬传统美德,恭请全国各地3000多名老人(康熙五十二年的千叟宴多达6845人)在乾清宫吃宫廷大餐,喝长寿酒,场景蔚为壮观。御宴高奏特别制作的《千叟宴乐章》,乾隆随乐步入御宴席间,与银须白发的耄耋耆耈老人们觥筹交错,和诗作乐,还命皇子皇孙皇曾孙等依次给老人们敬酒。

为了赓续中华几千年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鼓励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法定为“老人节”(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1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许多国家也分别设有自己的老人节)。

重阳佳节至,敬老情更长。传统的重阳节被法定为“老人节”,中华老人有了自己的法定节日,既是对传统节日的时代转化,也是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也有利于抵御西洋文化的渗透和侵略,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重阳节这一天,子孙探望长辈,陪伴老人出游登高赏秋,为老人送上一份节日礼物,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等,以表达对老人的敬重和感恩。

社会各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敬老活动,如慰问鳏寡孤独老人和百岁老人,为老年人理发、义诊,组织文艺演出等等,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活力与精彩。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阳。”重阳佳节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蕴含着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尊老孝亲的感恩之情;当今时代将其法定为“老人节”,更是对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优良传统美德文化的赓续弘扬。


作者简介罗天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做过放映员、教师、记者、编辑。1993年出版第一部著作《增广续编》,2023年又重订出版。还相继出版《人生密码》《山川岁月行》《雨城方言》,以及李白故里江油系列文化书籍——《江油方言》(与伏德明 刘术云合著)《江油民俗》(与刘术云合著)《江油地名故事》(与刘术云合著),编写《话沧桑 说巨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江油建市三十周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