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病榻上起草产业链党建方案,坐着轮椅跑遍7个社区助力企业复工….. ”他是湖南湘江新区的“勤务员”,是打破基层党建壁垒的“创新先锋”。28年来,他推出10余项全国、全省推广的党建模式,让党建引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他是带着8次手术钢板钢钉的“党建铁人”,在病榻上起草产业链党建方案,坐着轮椅跑遍7个社区助企业复工;他是打破基层党建壁垒的“创新先锋”,从农村“三感一平台”到产业链“四三工作法”,再到新就业群体“云上党支部”,28年来深耕推出10余项全国、全省推广的党建模式;他更是扎根湖南湘江新区的“为民勤务员”,用党建串联产业发展与民生服务,让新区1482家两新党组织(覆盖两新组织2627家)、2.7万余名党员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他,就是湖南湘江新区两新党委专职副书记杨峥嵘,一位以创新破题、以坚守作答的基层党建领航者。
坚守岗位 把党建扎进产业链的“土壤”
“党建不能悬在空中,要扎进产业链的土壤里。”这是杨峥嵘的工作心得。
2019年,原长沙高新区党工委明确提出“把党委建在行业(产业链)上”作为党建1号工程,要求区党群工作部门具体细化措施,力争三年见效。

杨峥嵘接待浏阳经开区领导调研非公党建工作
刚接任长沙高新区两新党委专职副书记的杨峥嵘正准备大展身手,而一场高空坠落的意外却导致他全身多处骨折。
“企业分散在各园区,资源整合难;党建与生产‘两张皮’,作用发挥不明显……”卧床养伤的日子里,杨峥嵘身子在休息,头脑却转个不停,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满了新区非公党建的“堵点”。
他忍着剧痛,每天通过视频会议与同事梳理方案:工程机械产业龙头企业多,如何牵头整合资源?移动互联网企业分散,怎样实现党组织有效覆盖?一次次讨论、一遍遍修改,病房成了“临时办公室”,手机成了“工作主战场”,一个月内拿出了高质量的《产业链党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新区六大产业链党委组建方案》等4个纲领性文件,最终促成“产业链党建四三工作法”的出台,形成了“党建强、发展强”的生动格局。
这一创新举措也为企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中联重科与拓维信息通过党建联建共享智能计算技术,湖南雨创环保靠党建牵线达成国内首宗“雨水交易”,兴盛优选与拓维信息合作开拓农村电商市场,链上企业因“资源互享、信息互通、困难互帮”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截至2025年,湖南湘江新区企业党组织从309家增至1482家(覆盖两新组织2627家),直管党员增加至27265人,6大产业链党委累计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问题2691个,“产业链党建四三工作法”不仅入选全国“开放创新型党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佳案例”,更被收录进党建读物出版社《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党建案例选》,吸引浙江、安徽等15个省市5000余人前来考察学习。
“党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要摸透企业的‘痛点’、党员的‘难点’。” 杨峥嵘有着“从实践中来”的清醒。在东方红镇抓农村党建时,他扎进镇里的村(社区)、党小组、村民小组听意见,针对“党员没存在感、活动没人来” 的问题,推出“三感一平台”工作法,通过“党员联户”强归属感、“设岗定责”提价值感、“评优评先”树荣誉感,再以“党群议事厅”解民生难题。短短半年,当地党员参与率从不足40%跃升至90%,该模式还斩获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子课题一等奖,成为农村基层党建的“长沙样本”。
“云上党支部” 温暖8万新就业群体
随着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并,湖南湘江新区的人口越来越集聚,而新就业群体的数量也逐年递增,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11大类新就业群体人数达80848人,其中党员708人。

杨峥嵘在韶山干部学院为两新党组织书记授课
“要让流动党员‘在线上找到组织,在线下感受到温暖’。”杨峥嵘说道。 围绕“两新党建”,杨峥嵘牵头推出两大创新举措: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快、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创新推行“把党支部建在云上、党员连在线上”,打造“云上党支部”,通过线上党课、线下志愿活动结合,让到家集团网约家政员、映客互娱网络主播等群体党员“离乡不离党”。
骑手与物业小区的和谐共处,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难点。在取餐、送餐过程中,骑手们常遇诸多不便:商场、小区门禁难入、电梯受限、电动车无处停放;冬日电动车掉电快,充换电困难;高峰忙碌后,又常错过餐厅营业时间,面临就餐难、休息难等窘境。
针对这些痛点,杨峥嵘推动天顶街道永恒社区长房云西府、振业社区振业城三期智慧小区、东方红街道保利恒伟时光印象等7个“骑手友好”小区建设试点,切实增强新就业群体归属感,提升新兴领域党建实效。依托“暖新长沙”平台,骑手在领取专属“骑手码”后,在平台覆盖的所有“骑手友好小区”内,实现无纸化“一码通行”。原本耗时几分钟的进入流程,缩短至仅需10秒。平台依托“友好商家”与“红色之家”两大阵地,周边免费为骑手提供电动车简易检修、轮胎充气、洗车服务,骑手还可在“红色之家”里领取到爱心早餐,为骑手注入城市温情。
在新区推动建成的54个“红色之家”成为“两新”人员的“新”家,里面不仅配备了微波炉、充电插座、急救箱,还联合299家药房设“爱心驿站”,夏天送清凉、冬天发暖手宝,让新就业群体归属感显著提升,更激活了他们的服务热情。
敢闯敢拼 让党建有温度更有力度
“党的建设是门大学问,既要懂政策,更要懂人心。” 从怀化芷江的农村党建,到新区的产业链党建,28年基层工作经历,让杨峥嵘成为同事眼中的“党建活字典”。他出版《党小组做活大文章》等4部专著,撰写的《把党委建在产业链上》等20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刊发。他牵头的课题《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具体举措研究》被《湘组信息》推介,参与省委组织部《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有关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成果获中组部重点课题调研一等奖。

杨峥嵘与两新组织党员赴井冈山革命摇篮参观学习
在这份专业背后,是近乎“苛刻”的坚守。有远房亲戚想让他打招呼“关照”入党,他一次次拒绝:“入党是严肃的事,靠的是实绩不是关系。” 这些年,他管理服务着2000多家党组织企业,没收过企业一份礼、没谋过一点私利;“三区”合并时,为让14名转隶同事“人岗相适、待遇不变”,他跑前跑后协调,最终所有人安心留任;如今50岁的他,身上还依旧留着部分钢板钢钉,却仍在加班写《产业链党建之光》实证研究,想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党建工作没有捷径,无非是带着真心、耐心、细心,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让企业体会到党的关怀。” 在杨峥嵘看来,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而党建创新的本质,是找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最优解。从农村党小组的“小事不出村”,到产业链上的“抱团谋发展”,再到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服务圈”,他用28年的创新与坚守,生动诠释了“以党建为笔,绘就为民与兴产同心圆”的使命担当。那些留在他身上的钢板钢钉,不仅是伤痛的印记,更是一位基层党建工作者“初心如钢、使命如磐”的最好见证。
来源:中国晨报︱作者:贺亚玲 印睿 ︱供图:长沙社会工作公众号︱责任编辑:楚樵︱签审: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