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让中华文化瑰宝消失
——潘安兴《中华大家庭》序
葛忠兴
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中,赋是那片最华美绚丽的风景。它以“不歌而诵”、骈散相间、平仄韵律协调的音乐美而动听,尤以排比铺陈的建筑美与语言艺术上华丽而为其基本特征。
赋萌生于先秦,始盛于两汉,发展变化于六朝。随着科举制度一千多年的延绵,作为诗、赋、策论三考课目之一,考核着仕子们的文学功底。又是文人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唐宋、金元、明清诸代,赋家驰骋于心智才情之创作,留下了名篇佳构,卓立于民族文学之林,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使赋与诗词曲并称,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近两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变局,使赋逐渐走向式微。改革开放以后,文艺走向复兴传统的格律诗词应运勃兴,一批退休的老干部投身其中,创作队伍竟达百万之众,可谓声势浩大。而赋的创作队伍,据有关文学社团统计,全国不足一千人,且水平参差不齐,出类拔萃者,已寥若晨星。作为国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到非抢救不可的阶段。
我与潘安兴素昧平生,仅听贵州朋友介绍,略知梗概。我觉得,一个县区如果没有赋创作的承传人,那将是该地区民族文学的一种缺憾。通过交谈,我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作者是当年老三届,穿越了上山下乡下岗打工的风雨,暂聘政府机关,找到了栖息的一块绿洲。我询问最近是否有新的赋创作?他捧出一大摞稿件,曰《中华大家庭赋》,让我非常惊讶。我征询他的意见,是否能让我带回去拜读拜读,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翻开书稿,初步阅览一遍,让我心灵产生震撼。煌煌157万字,3400多篇赋,且定格“民族”这个主题,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民族的基因。作为一个普通作者,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以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一部鸿篇巨著,是什么支撑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我想起了陆游的诗:“位卑未敢忘国忧。”我脑海中萌生了一种想法,就是不能让中华文化瑰宝消失,不能让作者的心血尘封在岁月中的废纸,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有热情,去帮助一位穷朋友完成付梓的梦想。因为这不是一部个人专著,而是一项公共文化工程。
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能真进步。”那些闪烁在历史星空的民族文学作品,才能走向世界。大汉盛唐,正是有了汉赋、唐诗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自信,卓立世界民族之林。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风华,既是当代中国融入世界、走上国际舞台中央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的依托,既有益于中国软实力与和平发展的理念,也有利于开创世界新格局的担当。
默默耕耘,做历史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将中国民族几千年凝炼而成的精神遗产继续下去,以中国特色的文学体裁,中国元素的文化细胞,中国风骨的文化灵魂,在精神上站立起来。而民族精神始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各族人民在不同时期在抵御外侮,同仇敌忾,贯穿着全书,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诠释着当代的核心价值。这种正能量从历史找到文化活水,流淌在各民族的血液中。
全书以每个民族为独立单元,构成中华大家庭的整体,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整体性展示了每个民族服装、饮食、民居、习俗、民族风情、婚丧礼仪、民族节会、传统的工艺美术、文化活动,从中管窥了中华大家庭在演进的进程中,盥洗室官瘾借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色斑斓五彩,交融民族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磨合,最终形成血浓于水的感情,寓个性于共性之中,在共性中昭显个性。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没有英雄的民族将是缺钙的民族。作者以一腔热血讴歌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翻身解放的英雄人物,更有那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在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忘我精英。其中包括许多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以激励人们去开创更美好的明天,以不负这片土地的哺育,上不愧对祖先、下不愧对儿孙的作为。写英雄更是民族象征,家国情绪。
满载着中华大家庭情感,融入笔下,用民族独特的文学样式,书写民族的华章,成为一个专题性的宏构,跳出前人赋作写山川形胜、亭台楼阁的个个遭遇的窠臼,上升为国家意识,本身就是文学的自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不能让中华文化瑰宝消失的使命感,推动着作者去填补一项民族文学作品的空白,无疑是当今文坛上一种创举。
以高屋建瓴的眼光统筹全书。作者毕功于57个中华大家庭同胞兄弟姐妹,似乎意犹未尽,将全书升华到民族创造、民族认同、民族呼声、民族团结四章大合唱之中,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构思中,以前后江汉朝宗赋、前后中国梦赋压轴,直观描绘了中华大家庭的奋斗目标。
中华大家庭不能集体失去记忆。岁月的沧桑磨不去曾经失去领土主权的历史,它不仅记载在史书中,而且铭刻在每个民族的心头,民族跨境成为永恒的伤痛。作者以超常的勇气,笔触这些讳莫如深的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突破思想禁区,是为了让后人从中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翻过历史一页,让我们书写未来。邓小平说得好,相信后人的智慧,解决历史的遗留,解放思想,大胆面对昨天,拥抱明天,或许是本书的亮点,画龙点睛之笔,亦为魏晋风骨的张扬。
为时代写赋,为人民写赋,使中华文化的香火世代承传,使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致消失,考虑到作品可读性、知识趣性,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用现代白话、口语化写赋,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吸引一批读者,产生对赋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创新的尝试,将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之中,也是对赋的生命力开拓一条道路,为赋的生存与现实的运用开拓了全新空间,适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汉时,司马相知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提出赋家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概括力,明代王世贞说:“赋家不患无意,患在无蓄,不患无蓄,患在无以运之。”作者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题,其意境开阔,视野制高,纵横捭阖,恣意挥洒,或长或短,或叙或议,悉以骈赋而贯始终,对仗较为工整,句式亦错落有致,平仄亦相对协调,音韵大体和谐。赋尾以诗作结,形成诗赋一体化,溅起中华文化的浪花。
金无足赤。本书也还存着诸多不足之处,读来感觉有些疵瑕,作为文学批评,不能不说。诸如有些章节出现重复拖沓现象,有些赋略显冗长,有些联绵词使用过泛,尚欠缺推敲,显得弄巧成拙,少数地方出现用典不当的弊病,囿于传统而模拟复古的习气,生僻字词过多而影响作品的普及性,所有这些,尚待于作者注意,以期完善。挑刺是为了减少一份遗憾,使作品多了一点完美。
《光明日报》举办的《百城赋》,对当代赋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带动了曲的勃兴,引起了日韩欧美等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中国赋的译本陆续在日韩英法美德荷兰问世。我所做的努力,就是让普通作者不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将《中华大家赋》推出,让长江后浪推前浪,伴随中国潮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呼唤着文化复兴的方兴未艾。
有感于上,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专职委员、原民委财务司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