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孟国泰,走进“三标课堂”,近距离感受“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魅力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李世杰深有感触地说:'古有孟子舆,今有孟国泰!'这番评价,并非将两人历史成就和影响相提并论,但仔细考量,两位孟夫子在为心中梦想坚守方面,精神品质确有相似之处。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国泰(1962年—)是当代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核心竞争力体系建构者,是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创始人,被誉为“著名教育思想家及实干家”、“中国新教育三大奠基人之一”。
穿过千年历史烟云,横向比较,两人有如下相通:
一、都处于社会急剧变动之际,价值取向注重“以人为本”。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争夺土地、人口、物产等资源发动战争,残酷剥削百姓。孟子宣扬“仁政”,体恤百姓,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国竞争激烈,贸易战、金融战动荡不已,经济增长乏力,民众生活压力增大。应试教育盛行,学生身心健康堪忧,满堂灌、填鸭式、加班加点、苦拼硬干、早晚自习不放过、大小周末接着做,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各种教育行为愈演愈烈!
而孟国泰强调“以生为本,向生学习,为生服务”,着眼于学生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 人,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让不同的人共建同一个和谐世界。”

二、都有历史责任担当,不谋急功近利的当务之急。
孟子推崇“大丈夫品质”,讲究“做人的气节”,不失本心,非尧舜之道不陈。《史记》记载,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的攻伐之策达到富国强兵,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当权者认为“迂远而阔于事”,因而不受重用。
孟国泰提倡“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位一体,综合发展人的各种能力,让人能够随时随地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不熄,素质教育不著。孟国泰打破满堂灌、填鸭式,取消预习和课后作业,取消教辅资料,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在利益成为唯一价值的当下同样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勇气。

三、都对理想执着,不断去实践探索。
孟子与孔子一样,有极强烈的政治抱负,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孟子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国泰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痛斥应试教育的弊端,梦想建立一所所这样的学校: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以生为本,因人择教,学生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工具,把人的发展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为学生的幸福服务,为国家的强盛服务。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人民网原董事长卢新宁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我觉得其中有一段话可能表达了李世杰先生对“古有孟子舆,今有孟国泰”的言外之感,那就是,“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邓书宇 记者 柯景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