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孟国泰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创始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奠基人、浙江师范大学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朱永新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原副市长、新教育实验倡导者。

当下,人类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奇迹,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社会矛盾并没有如人类期待那般减少,反而让人们更加忧虑地球家园的未来。世界步入全球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各国是既合作又竞争。国家的强弱表面上看决定因素是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方面,但是起基础作用的则是教育,它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依然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人文启迪,重工具理性而轻视价值理性。我们的人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目标的知识化,功能的工具化,形式的单一化,内容的碎片化……这是教育的现代困境,也是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的症结。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看到了其中的弊端,指出: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存在,精神发育、心灵建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文教育,建构新人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这些体系的建构中,孟国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创始人)和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倡导者)是其中的先驱和旗手。

早在2003年,孟国泰就被誉为“教育创新英雄”,他倡导新人文教育理念(见中国文化报2003年12月30日《孟国泰倡导新人文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梦想爱心为根基,以个性创新为灵魂,以和谐和乐为归宿”的主张,并编写了一套7册的《新人文读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孟国泰强调,新人文教育是相对于传统人文教育而言的,它是对传统人文教育的继承与批判,创新与发展。新人文教育强调梦想教育、爱心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与和谐教育。它是为了改变那种“有知识无创新,有共性无个性,有体格无人格,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的教育现状,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情、智、创、和”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实现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做到“与自己生命的和谐,与他人生命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生命的和谐”,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的和谐相处。
朱永新于2019年7月14日在“全国新教育实验第19届年会”上提出的新人文教育,从人文的含义以及教育的实践来看,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引导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构筑人文精神和培育人文能力,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注入了强心剂,指明了方向。

朱永新指出,新人文教育以培养并提升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多方合力,通过阅读、对话、反思、实践等方法,协助教师和父母养成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人文观念,涵养人生智慧,培养人文精神。新人文教育能够帮助教育回到原点,回归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初心;能够彰显个性,呵护人的尊严,增进个人的幸福;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助力实现国家民族的腾飞;能够促进国际理解与交流交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论是孟国泰,还是朱永新,他们对新教育的使命追求是一致的:在教育中,彰显个性,促进创新,保护尊严,无限相信师生成长的可能性,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激发其潜能的多样化课程,为每一位老师和父母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个性化成长路径,通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帮助学习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和世界和平添砖加瓦。

曾经,火是力量,让人类远离茹毛饮血的蒙昧,迈向文明。
如今,火是希望,在科学的铜墙铁壁之中,给人温暖,给人添彩,给人方向。
我们坚信,每一颗跳动的心灵,都是一粒宝贵的火种。
我们坚信,新人文教育之火,会让每一颗心灵熊熊燃烧,我们的生命将因此发光,我们的家园将因此幸福,我们的社会将因此和谐,我们的幸福指数将因此提升,我们的未来将因此辉煌!(邓书宇 记者 罗守松)
